摘要:楼兰”之名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提及楼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时的楼兰已被匈奴人征服。
楼兰”之名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提及楼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时的楼兰已被匈奴人征服。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鄯善当汉道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
唐诗中的“楼兰”。史上最悲催的小国,当属被唐朝诗人无数次灭、斩、破、取的“楼兰”。在唐诗中,“楼兰”一般都出现在边塞诗中。楼兰国乃西汉西域36国之一,在西汉时期,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条分支的重要分道处。在当时,无论是西汉朝廷还是匈奴,都看重了楼兰的战略地位,为了巩固疆土,双方在这里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争。楼兰的出现大多都与战争有关,这也是唐代边塞诗歌的一个特点,虽然没有确切的战争,但是楼兰在这里被泛指西域边塞的战争。而许多古诗里提到楼兰都是寄托于渴望恢复强汉精神,击退外敌,表达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渴望回归故里。
01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宫怨诗著称。他的七绝语言凝练、意境高远,善于在短小篇幅中营造苍凉壮阔或深情绵邈的氛围,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其作品现存180余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对后世七绝的发展影响深远。
盛唐时期,青海、玉门关分属唐军对抗吐蕃与突厥的前线。诗中地理跨越数千里,实为将士心中全局边防的投射。 此诗以浓缩的笔法勾连广阔时空,环境描写与抒情高度统一,是其边塞诗代表作。 此诗至今传诵,既因其雷霆万钧的爱国气魄,亦因它真实不避战争残酷——金甲可穿,而人心不折,正是盛唐精神的铮铮回响。
02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03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宋代]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赏析】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宋向金居辱求和。四月,派王伦使金,定和议:十二月,李纲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上书反对,被吴职后,返归福建长乐。张元斡与李纲交往密切,曾为李纲属官,积极协同李纲抗金。此时虽已休官还乡,但闻讯后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写下了这首词,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无限的敬仰与积极的支持。
此词上阕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就此发出形单影只、众人皆醉我独醒,渴求有志同道合之士的感慨。下阕重在抒情,灵活用典,表明对朝廷屈膝议和的不满和对李纲的敬仰之情。尾句振起,指出要借浩荡长风,飞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不会就此消沉,而是怀着壮志雄心,支持李纲反对和汉的主战理念。全词气势豪迈,悲壮雄浑。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