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总兵的荒诞勤王之路,无补给奔波20天打了两仗还差点被砍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07:30 2

摘要:皇太极为避开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关宁锦防线,选择绕道蒙古科尔沁部,于1629年10月分三路突破长城:左路自龙井关(河北遵化东),右路从大安口(遵化西北),中路由洪山口突入。此路线是蒙古使臣入京朝贡的旧道,明军防御薄弱。后金此时已经与蒙古科尔沁部结成了较为牢固的同盟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后金军绕道蒙古突袭京师,引发“己巳之变”。

皇太极为避开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关宁锦防线,选择绕道蒙古科尔沁部,于1629年10月分三路突破长城:左路自龙井关(河北遵化东),右路从大安口(遵化西北),中路由洪山口突入。此路线是蒙古使臣入京朝贡的旧道,明军防御薄弱。后金此时已经与蒙古科尔沁部结成了较为牢固的同盟关系,科尔沁首领奥巴早在1626年就亲自前往沈阳拜见过努尔哈赤,被努尔哈赤封为“第九子”,并迎娶后金宗室女,双方结成共同对付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较为牢固的联盟。

但是大明对两者的结盟并没有任何防备,也无任何措施。只是坐看后金军由蒙古人引导,轻松而迅速地攻占遵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关宁铁骑星夜驰援遵化,三昼夜奔袭260里,却被三屯营守将朱国彦拒之城外。赵率教孤军与后金主力遭遇,中箭阵亡,全军覆没。

攻陷遵化后,皇太极本可直扑北京,却转而东进三屯营,意图引诱袁崇焕主力出关救援,但袁崇焕未中计。后金军随后西进蓟州,发现袁崇焕已驻防,遂绕过蓟州直逼通州,制造“兵临京师”的恐慌,迫使崇祯急调各地援军仓促应战。

明廷各地总兵勤王大军向北京开进,原计划集结重兵于蓟州,誓言“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十一月初一,宣府总兵侯世禄接到勤王诏令,火速调集5000精锐、81门重炮及130名炮兵驰援蓟州。同期,大同总兵满桂率5000兵赴京,天津总兵刘国柱、保定总兵曹鸣雷亦向蓟州增援。兵部罕见承诺“军械行粮照例措给”,即报销勤王费用,却未料后勤体系早已千疮百孔。

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侯世禄驻守德胜门,初期与后金军僵持。崇祯强令满桂率四万明军出永定门野战,满桂明知不敌仍被迫出击。但城头明军火炮手误将炮弹射入满桂军中,造成大量伤亡,后金乘势猛攻,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等被俘,侯世禄部溃散,防线崩溃,明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骑急行军抵京,背靠广渠门列阵。面对后金四旗主力(约四万兵力),明军以火器与骑兵配合血战三小时。袁崇焕身中十余箭(因重甲未透),祖大寿率部迂回侧击,终击退后金军,但自身伤亡惨重。此战虽胜,却因崇祯拒绝让关宁军入城休整,导致士气受挫。

在广渠门、德胜门战役胶着时,皇太极采纳范文程建议,仿《三国演义》桥段散布袁崇焕“通敌”谣言,并故意释放被俘太监传递假情报,导致崇祯对袁崇焕产生疑心。此计直接促成袁崇焕下狱,明军指挥体系瓦解。袁崇焕下狱后遭凌迟,祖大寿率1.5万关宁军逃回山海关,虽经孙承宗劝说返京,但军心已散。明朝丧失最后一批能野战对抗后金的将领。

可以说,“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基本达成了他的战略目的——打蒙了明军防御体系,在关内外制造了后金军事不败的神话,给明军极大的恐慌。又顺便检验了后金军队绕过长城攻入内地的可能性,为以后屡次入关劫掠创造了基础。更加神来之笔的是,把袁崇焕给“反间”死了,去了一大对手。

而明廷的反应如何?无所适从,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和指挥能力,从一次次被动防守走向最后的灭亡。从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之路”就可以看出来。

侯世禄(?—1643),陕西榆林卫人,蒙古族,出身将门世家,其家族世代为榆林卫世袭武职。其子侯拱极继承父业,曾任山海关总兵官,崇祯十六年(1643)与父同守榆林城时殉难。侯氏家族作为明末西北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与尤世禄、满桂等将领共同构成明末九边防御体系的核心力量。

侯世禄是一个辽东战场身经百战的老兵。萨尔浒之战(1619)后,他就以世职升任凉州副总兵,因"勇敢精悍"被熊廷弼、袁应泰等名臣器重。天启元年(1621)辽阳之战中,他又与总兵朱万良率军出城迎战后金军,虽力战负伤,仍坚守至城陷,袁应泰自缢殉国后,侯世禄成为少数突围将领之一。天启至崇祯年间,历任固原、山海关、宣府三镇总兵,曾多次击退蒙古部落侵扰。崇祯二年(1629)任宣府总兵时,官衔已至"镇朔将军、太子少保、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统辖长城防线重要关隘。可以说,是晚明时代不可多得的帝国柱石了。

十一月初十傍晚,侯世禄的勤王兵率先抵达蓟州城下,可以说是兵贵神速,但却遭蓟辽督师袁崇焕拒之门外。袁崇焕的理由是——“辽兵足用,不必劳烦宣府”,无视侯世禄“奉旨驻兵”的合法性。这就是典型的军阀行为,不以大局为重,拥兵观望。

饥寒交迫的宣府军滞留城下,没有得到任何粮弹补给。袁崇焕更强行扣留其全部重炮与炮兵,仅允侯世禄带轻装部队撤离。十三日凌晨,并没有碰见后金军的侯世禄只能带队转投通州,反被通州守将索要2000兵力协防,最终仅余3000饿卒退往顺义。讽刺的是,后金军此时已绕过蓟州直扑顺义,而蓟州守军竟未传递预警。

侯世禄此时从初一出发,到十五日,已经连续在路上奔波十五天,饥餐露宿,不得补充。最后,其残部与满桂的大同军汇合,与后金1500骑兵在顺义意外遭遇。满桂部尚能接战,但侯世禄的饥饿之师因缺乏火器,激战后折损千人,侯本人左臂中箭溃退居庸关。更荒诞的是,朝廷次日急令宣府军“十七日抵居庸关,十八日赴德胜门”。侯世禄已无力响应,其上司郭之琮只得率2000骑兵代行,而侯本人仅带200家丁仓促赴京。

十一月二十日,德胜门决战爆发。郭之琮、满桂、侯世禄残部拼死抵御后金主力,却遭城头明军火炮误击——炮弹竟落入满桂军中致其重伤,防线几近崩溃。混战中侯世禄再度失踪,兵部苦寻十日无果。直至十二月初四,侯世禄方传来塘报称“重伤落马,被家丁救至西山”。战后问责时,这位全程被后勤拖累、同僚排挤的悍将,本来预备砍头。但考虑到他“勤王先至”,最后免死,仅革职戍边。史家叹曰:“神将遇癫司,忠勇终成替罪羊。”

初一日就出发,一路上被袁崇焕、通州克扣了一半兵力和重炮,也没补充粮弹,在顺义和德胜门还与后金拼命两日,最后差点被杀头。这就是大明对待武将的态度!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围攻榆林时,已致仕退休在家的侯世禄与子侯拱极率家丁死守。城破后被俘,拒降遭戮,时年约60岁。其子亦不屈而死,实现"父子同殉社稷"的武人终极荣誉。其悲剧命运,正是明末"良将困于弊政"的历史写照!

来源:君子慎其独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