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是个态度问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1:36 2

摘要:朝廷和藩镇的矛盾是个历史课题,在外重内轻的格局下藩镇往往也会对朝廷的危局视而不见,甚至还会火上加油。但是咸丰年间的情况毕竟不同,朝廷当时面对的外患是中原王朝从未遭遇过的对手,是真正的外患,所以,对于朝廷的危局,地方就应该不计得失,全力勤王。从对待勤王一事,我们

文 / 子玉

朝廷和藩镇的矛盾是个历史课题,在外重内轻的格局下藩镇往往也会对朝廷的危局视而不见,甚至还会火上加油。但是咸丰年间的情况毕竟不同,朝廷当时面对的外患是中原王朝从未遭遇过的对手,是真正的外患,所以,对于朝廷的危局,地方就应该不计得失,全力勤王。从对待勤王一事,我们就能对湘军内部诸人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咸丰十年(1860)八月,面对英法联军逼近京师的危局,咸丰君臣选择了“北狩”热河。在前往热河的途中,咸丰听取了胜保的建议,急发上谕,要求曾国藩派兵北上勤王,话说得非常严肃:“勿得借词延宕,坐视君国之急。惟有殷盼大兵云集,迅扫逆氛,同膺懋赏,是为至要。”

对于这封上谕,曾国藩首先看到的是背后的政治博弈,作为湘军的死对头,胜保就是要以勤王的大义名分来间接削弱湘军的军事力量,为什么其点名要湘军精锐鲍超的霆军北上,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鲍超北上,胜保就可以同时达到增强己方实力、削弱湘军力量的目的。曾国藩比任何人都明白胜保的心思。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湘军正在围攻安庆,如果派鲍超北上就等于主动撤围,将会影响整个东征大计。

这是一道曾国藩在其职业生涯中从没有遇到过的难题,没有案例可作为参考,所以,他马上就陷入了犹豫的内耗中。之所以犹豫是北上确实存在客观困难:这是胜保的政治攻击;英法联军已经逼近京师,派兵可能无用;如果派兵,会直接影响安庆的战局,导致湘军东征计划受影响;湘军也没和英法联军交过手,经验为零,武器装备也相对落后,曾国藩对于胜败心里没底。

但是呢,不派兵的话更解释不过去。首先,这是妥妥的违命。其次,这和将理学作为价值观的曾国藩的内心冲突,这从他的日记中就能看出来:“四更成寐,五更复醒,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

典型的失眠导致的抑郁症状。

在得到圆明园被烧的消息之后,他又在日记里写道:“接胡宫保信,知京师业被逆夷阑入,淀园亦被焚,伤痛之至,无可与语。”

其实在天津刚陷时曾国藩就已经陷入情绪内耗,在收到胡林翼传来的消息时,他“读之惊心动魄,焦愤难名”,回复道:“天津之事,决裂至此,惊心动魄,可为痛哭。”

在写给弟弟曾国潢的信中,曾国藩也表示:“余忝窃高位,又窃虚名,若不赴君父之难,则既诒后日之悔,复惧没世之讥,成败利钝,不可计也。”

怕自己不去勤王的话日后会后悔,造成长期的情绪内耗,更怕会被时人、后人所过分解读,在历史上的形象尽毁。

等于说,王命与客观现实的冲突,理智与价值观的冲突让当时的曾国藩深陷情绪漩涡,无法解题

勤王一事造成了曾国藩内心极大的冲突 图源/剧照

表面来看,这道题确实复杂,但实际上这道题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不计较一切得失,直接派兵勤王,因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态度

这一点,湘军内部也基本形成共识,坚决支持勤王。首先就是鲍超,根本就没去想胜保的阴谋,而是一再催促曾国藩下令,让他北上勤王。霆军将士也是跃跃欲试,表现出要急赴君王之难的迫切心情。

曾国荃也认为这是原则问题,必须得去。曾国藩府中的幕僚也支持勤王,“多以入卫为主”。

可能曾国藩和众人商议也只是想寻找能理解他的人,希望有人能将他面临的客观困难讲出来,让他内心不至于太过挣扎,也能对湘军将士有个交代。你想,如果他曾国藩不派兵勤王,湘军将士会如何看待他,以后他还怎么带兵。

只是,众人的态度还是让曾国藩大为失望。

当然,也有人建议不应北上。客观困难、外界嘈杂的声音、价值观的冲突又进一步加剧了曾国藩的情绪内耗。

但是呢,同为湘楚军统帅的胡林翼却没这方面的烦恼,早在勤王上谕下达时他就说过这样的话:“如有旨调楚军,则有兵无兵,有饷无饷,均不能辞。”

因为,他认为,此等大事压根就不用权衡,直接去就行。再说,如果不去,大家会怎么看?舆论会如何解读?史书会如何记载?

人呀,不应该只计较眼前的得失,更应该将视线拉长,关心身后之名。

对此,胡林翼还表示:“北援而楚危,不北援而楚岂独能活耶...行者固为艰巨,守者独能活耶?”

胡林翼的具体方案为:“自以鲍春霆、余会亭合计万人同行,北援甚切,林翼不敢迟行。”

在胡林翼的坚持下,曾国藩才坚定了其勤王的意志,表示:“君父之难,义不反顾...纵使百无一成,而死后不自悔于九泉,不诒讥于百世...主辱臣死,氛所当然...不闻不问,可谓忠乎?”

既然勤王的决定没有异议,接下来就是怎么去的问题。只是,曾国藩还是故意绕了个圈子,在派兵之前先请旨,表示,鲍超分量不够,且对地形不熟,不是勤王的最合适人选,应该让他或者胡林翼亲自领兵北上,如果让他去,那他就带上左宗棠,如果让胡林翼去,那就让李续宜和其同行。到底该如何行动,请皇上指示。

最后,曾国藩还不忘给咸丰表态:“带兵入卫,拜表即行...一经奉旨,旬日即可成行。”

态度相当踊跃。

但这只不过是曾国藩的缓兵之计,其核心思想就一个“拖”字,即所谓的“按兵请旨”。

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曾国藩依然在用理智对待、处理此事,他认为,既然咸丰将恭亲王奕䜣留在京师,那么议和就是必然的结果。另外,这个时间点北上,可能去了事情都已经定了,白白浪费时间。再说,湘军真正要对付的是太平军,东征才是天大的事。所以,曾国藩经过权衡,作出了“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的判断。

既然必须表态,那就坚定勤王的态度,然后先拖住。于是,曾国藩早在八月二十五日就接到了朝廷的上谕,但是直到九月六日才回奏一封《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再算上来回路上的时间,可能京师的大局就已经定了。

客观来说,这是个理智的做法,因为,阎敬铭也认为:“西巡之举万不能行,亦徒做一篇文章而已。”

但话又说回来,这毕竟是立场问题,立场比得失更重要

所以,对于曾国藩“按兵请旨”的行为胡林翼一眼就看穿了其目的,表示:“此事不容计较利害...惟大义是趋...成败利钝,固非所计。”

在用兵东南期间,曾国藩和胡林翼一直配合得比较愉快,但最终却因为这件事,两人之间有了隔阂,当时,胡林翼就对曾国藩的表现有所不满:“按兵未动,此心愧愤,无以自立...况君父危难,其忍放言高论耶!”

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胡林翼开门见山就说:“北征入卫,无成败可见、利钝可言,亦不能以吴、楚安危为念,此间闻命即行。”

在勤王一事上,胡林翼从来就没有过情绪内耗。

胡林翼勤王的态度非常坚定 图源/剧照

最终,事情果然如曾国藩所料,恭亲王在京师和英法联军议和,十月四日,曾国藩接到上谕,令其不必北援。也不知道咸丰有没有看透曾国藩的心思。

虽然事情得以圆满解决,但此事还是给胡林翼留下了心理负担,在后来的家书中他是一再自责:“君父之难,闻之不安...身为疆吏,应以亲自入卫为职分...兄忝膺疆寄,自应北上入卫,此臣职之大义也。行吾心之所安,本不计及事之能济与否也...瞻言大局,真有涕泗无从之概,奈何奈何!”

人呀,空手而来,空手而归,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心安”二字,胡林翼可谓是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对于曾国藩和胡林翼的态度和做法,相信诸君心里自有评判。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