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见的错觉是:吃得多就一定胖。可偏偏有人饭量惊人,体重却像逆水行舟,一点点往下掉。这背后往往不是“瘦子运气好”,而是身体某些地方在默默亮红灯。今天咱们好好掰扯一下,那些让人吃多不胖、甚至越吃越瘦的深层原因。
常见的错觉是:吃得多就一定胖。可偏偏有人饭量惊人,体重却像逆水行舟,一点点往下掉。这背后往往不是“瘦子运气好”,而是身体某些地方在默默亮红灯。今天咱们好好掰扯一下,那些让人吃多不胖、甚至越吃越瘦的深层原因。
很多人一听到消瘦,就觉得是“不长肉”。其实有时候不是没吃进去,而是吃进去了没被好好吸收。
小肠就像一块“海绵”,负责把营养吸进身体。可一旦这块海绵告急,比如出现炎症性肠病,营养就像从破布口袋里漏走。吃进去的好东西大半都白白浪费。
医学统计里,部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体重下降可达10%以上,还伴随着贫血、乏力。长期下去,身体就像缺乏燃料的机器,看似“轰鸣”,其实空转。
还有一种情况,是长期慢性腹泻造成吸收障碍。外表一看,饭比别人吃得多,手脚却越来越细,脸色也没光泽,说白了就是“吃不进心里去”。
有些瘦子,不吸烟不喝酒,饭局也从不缺席,可体重就是上不去。背后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咱们常听说的“甲亢”。
这玩意就像家里的火炉失控了,火一直在烧,身体代谢率比常人高出一截。吃下去的能量大部分都化成热量和脉搏里的狂跳。
甲亢人群常常伴随心慌、怕热、多汗,有些还会出现突眼。体重减轻是标志性表现,甚至短短几个月就能掉五六公斤。身边人常打趣说是“想瘦身的天选之人”,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只怕笑不出来。
有人总觉得糖尿病就是“胖人病”。但其实,另一类糖尿病患者常常以消瘦为典型表现。
原因很简单:身体里的糖分用不上。胰岛素缺乏或效率低,血液里的糖就像卡在高速路口的车,进不了细胞。细胞没粮食,只好分解脂肪和肌肉来凑数。
这种情况下,人会越吃越饿,尿频尿多,体重却一路下滑。医学研究里,新发的1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比例超过三分之二,这就是其最早期的信号之一。
不少人谈“肿瘤”色变,其实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体重突降。很多病人回忆,说自己当时饭量挺好,但就是越来越瘦。
肿瘤就像个不请自来的“房客”,它消耗身体的营养,还会分泌某些物质加快分解。哪怕你吃再多,仍然供不上。
比如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常常在短时间里让人掉重超过10公斤。外表看起来清减优雅,内里却是能量被霸占殆尽。
别以为结核离我们很远。它依旧在某些地区悄悄存在。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长期低热、盗汗、体重下降。
结核杆菌潜伏在体内,时间久了,消耗人体的营养。身体组织也被反复破坏修补,长此以往,体重直线往下滑。哪怕吃再多,也抵不过暗处的消耗。
医生常形容,这类病人是“越吃越空”。不注意,就会耽误最佳的干预时机。
表面上,体重下降听起来是“变瘦”的好事。可如果是无缘无故、短时间内明显减轻,就要多留心。
世界卫生组织给过标准:在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就得引起注意。这其中可能隐藏着上面提到的几类情况。
别把“能吃不胖”当成吹牛的资本。身体用另一种方式在求救,咱们得学会听懂。
穿插一句老话:“人瘦不是福,瘦得没原因,才是真麻烦。”饭桌上的风光,不该掩盖秤盘上的警告。
长期消瘦并不是单纯的“体质问题”,尤其是伴随乏力、出汗、心慌等症状,更要提高警惕。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往往比补品更管用。毕竟,身体才是最老实的日记本,它用体重在讲真话。
你怎么看待“吃得多反而越来越瘦”?有没有在身边见过类似的人或经历过?欢迎聊聊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0):841-892.
[2]王辰,高志良,崔勇,等.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5):391-397.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