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号外!号外!大事体来嘞!多邻国要寻上海闲话个合作伙伴嘞!”近日,语言学习工具软件多邻国首次发布公告招募上海话小伙伴,并宣布即将启动研发上海话课程,此举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表示对此很期待,有网友调侃自己感觉英语比上海话好了。
“号外!号外!大事体来嘞!多邻国要寻上海闲话个合作伙伴嘞!”近日,语言学习工具软件多邻国首次发布公告招募上海话小伙伴,并宣布即将启动研发上海话课程,此举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表示对此很期待,有网友调侃自己感觉英语比上海话好了。
那么,多邻国为何要招募上海话合作伙伴并计划推出上海话课程?市民朋友和沪语专家对此怎么看?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报道。
对于此次招募上海话小伙伴和启动上海话课程研发,多邻国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文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近两年来,先后做过两次针对新课开发需求的在线调研,数据结果显示:超过30%的受访用户热切期盼能在多邻国学习上海话。为满足大家的学习渴望,同时也为汉语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添砖加瓦,我们即将正式启动面向汉语普通话使用者的上海话课程研发,并邀请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来合作共创!”
对于上海话课程合作伙伴要求,记者整理之后发现,主要包括:能够地道运用上海话、有语言教学经验加分、深入了解上海文化、熟悉并经常使用多邻国以及脑洞大、细节控、技术宅。
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长期从事沪语传承与保护工作,先后撰写了教材《学会上海话》(上海大学出版社)《学说上海话》(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听听说说上海话》(少儿出版社)《学说上海话》(第二版,科技文献出版社)《实用沪语》(复旦大学出版社)《囡囡学童谣》《囡囡学成语》(少儿出版社)《上海方言词语使用手册》《海上风情》(上海教育出版社)。
在上海大学任教时,丁迪蒙于上海高校系统首先开设了《学说上海话》《上海话和海派文化》,也给学校的留学生上过上海话的课程,直到她退休。
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
对多邻国发布公告招募上海话小伙伴,丁迪蒙告诉记者,其实她已经知道此事。前几天,有热心的市民朋友把多邻国的招募信息发给了丁迪蒙,让她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报名,丁迪蒙也填了资料。
朱贞淼在上海虹口书会讲座活动做分享
朱贞淼是上海话研究者,目前还担任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媒体方言顾问,他这次也报名了多邻国的上海话小伙伴。朱贞淼告诉记者:“不知道多邻国是否会联系我。我觉得语言培训更加需要语言学专业的人参与,而不能有‘会说就会教’这种思想。如果有幸和多邻国合作,我一定尽所能将此课程开发好。”
上海话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邻国认为,汉语普通话使用者可以通过学习粤语方言,切身体会“食在广州”的点单乐趣,回味香港影视、粤语金曲的独特魅力……同样,对于了解海派文化而言,无论是听懂《爱情神话》《繁花》里的沪语梗,窥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与务实,还是感受那种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摩登气质,学习上海话都是最直接的钥匙。
电视剧《繁花》剧照
对于多邻国宣布接下来要开发上海话课程,丁迪蒙表示:“上海的年轻人当中会说上海话的虽然不少,但不少人说得不多、不好、不流畅。如果大家空时学学,应该也不错吧?”
朱贞淼则认为:“这说明上海话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语言爱好者,还是生活中有需要学习的,都多了一个专业的途径。多邻国已经有一批忠实的用户,应该还是比较好的,一个新的课程可能又会吸引一批新的用户。多邻国又可以利用自己比较成熟的语言培训经验,将课程做得更好。”
影评人、电影《爱情神话》沪语指导钱小昆
在影评人、电影《爱情神话》沪语指导钱小昆看来,多邻国即将推出上海话课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第一,从电影《爱情神话》到电视剧《繁花》,还有今年年底即将上映的电影《菜肉馄饨》,许多影视作品让上海话重新得到了重视;第二,因为现在小红书和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上海话博主已经成为一条新的赛道,所以从多方面来说,上海话博既是文化的重视,也是流量的一种倾斜。”
这些年当中,钱小昆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上海话出现了隔代断层的情况,而00后10后可能要比90后的上海话更好:“我们的下一代,许多90后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讲不来上海话了,现在随着上海话的重新被重视,反而让许多00后10后小朋友又开始讲上海话了,有些小朋友从小都是跟着家里的老人在一起长大的,他们的上海话基础还是蛮好的。尤其是10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上海话还是比较道地的,这就使得沪语的语言体系得到了传承。00后10后的父母上海话反而讲得不是很标准,现在语言的接力棒传到了00后10后手里,让上海方言再次得到重视,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我们如何学习沪语今天,已经有了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种智能化电子设备的年轻人和学生如何学习沪语?丁迪蒙认为:“还是要多开口,最重要的是要用上海话去思维,用普通话思维出来的语音、词语、句子都有点怪异的。当然,在现在的语言环境当中,能开口说上海话已经不错了。”
王渊超在《侬好,囡囡》上海童谣亲子音乐会与学生朋友一起演出
上海童谣唱作人王渊超是一位热心沪语传承与保护的音乐人,他经常在小学、幼儿园上沪语文化课,也教小朋友唱沪语童谣,还会不定期举办童谣音乐会,前不久,在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办的《侬好,囡囡》上海童谣亲子音乐会,就受到了许多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国庆小长假的10月1号,在豫园海上梨园也会有一场亲子音乐会举办。
王渊超认为:“学上海话,家庭氛围比较重要。家里面大家多说说上海话,就会了。当然,有些朋友的父母不是上海人,或者他们是刚刚来上海的,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语言环境差一点。但如果真的要学上海话,可以跟周边朋友多讲讲。”
王渊超经常与年轻人和学生接触,在他看来,学上海话,主动性还是起到主导因素的:“其实像知名博主Fu大爷在和许多在沪生活的老外,他们并不是上海人,但上海话也说得很好。真的要一本正经去学上海话,社会上也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关键问题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想学?如果想学,总归有办法;你不想学,总归有100个不想学的理由。所以方言学习这件事情,也不能强求。”
朱贞淼则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多会通过短视频来学习,但是这些都比较碎片化。如果想系统性地学习,还是参加培训班比较好。但由于语言培训的特殊性,最好还是用线下的方式,这样能更好地看到发音人的口型和动作等。当然这个线上课也能做到,但是可能会缺少互动。用线上方式学习语言更需要自觉和主动。”
钱小昆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上海话这件事情,一是要有兴趣;第二是要有学习语言的门类。“社交媒体上,许多人认为自己说的上海话是最标准的,但是上海不同的区对语言解读和表达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每个区的上海话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说切口,虹口的,杨浦的,徐汇的,黄浦的,老卢湾的,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对方言多样性的一种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话就像上海的本帮菜,以宁波话、苏州话的为基础,融合了江浙很多地区的方言,加上许多外来语,形成了上海话独有的一种特色,而这种特色恰恰是上海本身的文化属性跟文化特质所表达出的包容性,这可能在其他方言当中是很少看到的。而年轻人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去不断纠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讲得越多,学得就越快越好。”钱小昆这样谈道。
各位市民朋友,对于即将推出,你怎么看?欢迎在节目下方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