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花生棵上黄花落,地下荚果正鼓囊,这一个月管理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今年花生是丰产还是歉收。不少种植户发现,即便前期管理到位,若后期养分跟不上,容易出现荚果不饱满、叶片早衰等问题,严重影响收益。
金秋九月,花生棵上黄花落,地下荚果正鼓囊,这一个月管理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今年花生是丰产还是歉收。不少种植户发现,即便前期管理到位,若后期养分跟不上,容易出现荚果不饱满、叶片早衰等问题,严重影响收益。
这段时间,花生处于结荚饱果期,增加的果重一般可占总重的60%以上。这就意味着,9月管理得当,产量能大幅提升!老农们总结了四个关键点,简单实用,一看就会。
巧施肥,保叶片防早衰
进入9月,花生陆续进入结荚饱果期,此时花生对养分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由于根系逐渐老化,吸收能力降低,加上根瘤固氮能力减弱,很容易出现因脱肥导致的叶片早黄早落。
此时施肥,要改变方式。土壤追肥不仅效果慢,还容易浪费。叶面喷肥是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叶片吸收快,利用率高,投入少,受益大。
推荐使用含磷和钙成分较多的叶面肥。比如用磷酸二氢钾加硝酸钙,十天喷一次,连喷两回。注意,喷完后6小时内如果下雨,需要减量补喷三成。
防病害,护叶片是关键
花生叶片是制造养分的工厂,叶片保持得好,荚果才能饱满。九月正是叶斑病(尤其是网斑病和褐斑病)高发的时候。这些病害一旦发生,几天内就能导致叶片大量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叶斑病,要提前喷施杀菌剂。推荐使用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注意,尽量不要使用多菌灵或以多菌灵为主要成分的杀菌剂,效果不佳还可能诱发后期锈病。
除了病害,还要防虫害。后期主要害虫是棉铃虫、造桥虫等食叶害虫和叶螨(红蜘蛛)。要注意检查田地,在幼龄阶段和点片发生时及时喷药防治。
控水分,防旱涝保丰收
水分管理是9月花生管理的重头戏。俗话说:“秋旱减产量,秋涝烂果仁”。
沙土地存不住水,花生根吸不上水,果子就会秕。要经常观察叶子,如果发现中午萎蔫卷曲,傍晚还不能恢复,就要赶紧浇水。有条件的最好用滴灌,浇完后浅锄一下,防止水分蒸发。
南方地区或降雨多的区域,重点要放在排水防涝上。雨水多时,根泡一天就会烂,果子容易发霉减产。雨后要及时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地内积水和土壤耕作层潜水过多,也是引起早落叶的原因之一,重者还可能引起烂果。
适时收,看果不听故事
收获是花生种植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老农常说:“收早了果子不饱,收晚了烂地里”。
很多人以为“叶子发黄”就是采收信号,这其实是个误区。有的品种秧绿着但荚果已经鼓囊囊成熟了,有的全黄了果仁却还是小不点。
判断花生是否成熟有三招:
一是看荚果“身份证”:荚果纹路深刻如刀雕,捏着硬实不软塌。果仁圆润饱满、种皮红棕有光泽,如果发白发皱就再等几天。
二是摇秧听“丰收铃”:提起秧慢慢摇晃,听到荚果发出清脆的响声说明熟了。如果只有闷声,说明还没灌好浆。
三是算准积温周期:一般春花生生长周期为120-130天,夏花生110天左右。可以记好播种日期,提前一周下田核查。
收获时要选择晴天,地皮半干时开挖最省力。雨后三天、带露清晨是收获的黄金窗口期。收获后要朝南摊开晾晒,不宜正午暴晒,防止“吐油”变质。等到摇晃秧听到荚果哗啦响再摘果,阴干到含水量低于10%。
九月管理好,花生结饱果。沙土地看叶子中午蔫不蔫,南方地区盯紧排水沟。
最后提醒一句,花生收后不能马上摘果,要摇晃秧听到荚果哗啦响再摘,晒到捏开果仁听脆响、嚼着香,才算达标。这样存储卖货都不愁,保你今年收成好,明年种植笑开颜!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