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曾被称为诺瓦克样病毒。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将其改称为诺如病毒,并成为杯状病毒科的一个独立属——诺如病毒属(Norovirus)。其感染范围广泛,涉及各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曾被称为诺瓦克样病毒。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将其改称为诺如病毒,并成为杯状病毒科的一个独立属——诺如病毒属(Norovirus)。其感染范围广泛,涉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诺如病毒在我国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疗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容易引发集体感染。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我国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
诺如病毒的特点
1.变异快
诺如病毒基因组结构复杂,变异频率高,目前已知有数十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无交叉免疫,这使得疫苗研发困难,加大了防控难度。
2.环境抵抗力强
诺如病毒对低温、酸性环境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在0℃-60℃的温度范围内均可存活,可在物体表面存活2周,在水中存活2个月以上。普通冷冻、酸性果汁等无法将其杀灭,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也无效,但较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可灭活诺如病毒。
3.感染剂量低
诺如病毒传染性很强,只需10-100个病毒颗粒就能引发感染。一位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中可能含有数十亿个病毒颗粒,这意味着极小的病毒量就可能导致感染。
4.潜伏期短
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为12-48小时,最短12h,最长72h。短潜伏期使得病毒在不知不觉中快速传播,增加感染的几率。
5.排毒时间长
患者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有报道显示,最长排毒期可超过56天,免疫抑制患者的排毒时间可能更长。
6.免疫保护时间短
即便感染后产生抗体,免疫保护期也较短,可能仅为几个月,这也是为什么容易反复感染的原因。同一个人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型别的诺如病毒。
传播途径
1.食源性传播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凉菜、生鲜海产品、未洗净的水果等。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水龙头、医疗设备等。
3.空气传播
患者的呕吐或腹泻产生的微粒可通过空气传播,令人防不胜防。
感染后的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呕吐:儿童较为常见,可能频繁发作,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腹泻:成人较多见,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脓血,每日排便数次至十数次。
腹痛:多为上腹部或脐周隐痛、绞痛,可能伴随腹泻和呕吐。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
头痛、肌肉酸痛:头部有胀痛感,四肢或背部肌肉酸痛,乏力。
畏寒:对寒冷敏感,活动耐力下降。
3.其他表现
恶心:常伴随呕吐,可能在进食或闻到气味时加重。
脱水:频繁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脱水,表现为口干、头晕、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严重时需就医补液。
如何预防?
1.个人卫生
勤洗手:餐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20秒以上。
避免触摸口鼻:减少病毒经手口传播的机会。
饮食安全:确保食物熟透,尤其是贝类、海鲜等易受污染的食物,高温烹饪可有效杀灭病毒。
饮用安全水源:不喝生水,建议喝开水或瓶装水。
生熟分开:处理食物时避免交叉污染,水果蔬菜彻底洗净。
2.环境卫生
定期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厨房、卫生间、门把手、马桶等高频接触区域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
保持通风:室内勤开窗,降低病毒浓度。
3.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聚集:诺如病毒高发期(10月至次年3月),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隔离患者:感染者居家休息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避免带病上岗(如厨师、育婴员等)。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提高身体抵抗力。
4.注意事项
诺如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一般2-3天可自愈。若出现严重脱水、持续呕吐或血便,或婴幼儿、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感染,应及时就医。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