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富国变能源乞丐!它现在是连印钞纸都买不到的国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09:54 2

摘要:联合国数据显示,叙利亚GDP在战争期间缩水85%,外汇储备从2010年的185亿美元锐减至2亿美元,里拉汇率从50:1暴跌至11000:1,90%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在大马士革市中心,自动取款机前蜿蜒的长队已成为日常景象。两名男子在零下气温中苦等数小时后,因争夺30美元的取款限额大打出手。

这样的暴力冲突,折射出叙利亚战后经济的残酷现实:持续14年的内战虽已结束三月,但斋月的喜庆气氛被经济崩溃的阴云笼罩。

联合国数据显示,叙利亚GDP在战争期间缩水85%,外汇储备从2010年的185亿美元锐减至2亿美元,里拉汇率从50:1暴跌至11000:1,90%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西方制裁网络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凯撒法案》构建的制裁体系涵盖能源、金融、电信等支柱产业,次级制裁机制迫使全球金融机构远离叙利亚业务。

尽管拜登政府今年1月暂停部分制裁,但关键领域的限制仍在持续。欧盟虽放宽部分贸易限制,但复杂的合规审查让企业望而却步。

这种"精准打击"使得叙利亚央行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外汇,人道主义援助也因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陷入困境。

叙利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金荒。在这个90%交易依赖现金的经济体中,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危机如同心脏骤停。

企业无法发放工资,家庭难以购买生活物资,就连战后进口的汽车也因现金支付困难而堆积成山。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ATM机日均取款量不足战前的5%,银行被迫实施每日30美元的取款限额。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一方面,政府为稳定汇率允许居民持有外币,导致大量现金从银行体系外流;另一方面,电子支付系统因基础设施损毁和制裁限制基本瘫痪。

更严峻的是,钞票印制能力遭遇瓶颈——原本由奥地利承担的印钞业务因制裁转向俄罗斯,但俄叙关系的降温使得新钞供应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钱荒"直接导致商品价格体系紊乱:部分进口商品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但更多生活必需品却因流通受阻出现区域性短缺。

电力短缺正在将叙利亚推向更深的深渊。全国日均供电时间已降至1-2小时,发电能力从2010年的9千兆瓦锐减至不足2千兆瓦。

现存电厂依赖天然气发电,但国内产量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一,伊朗停止供油后,政府公开招标的石油采购计划竟无人问津。这种能源困境直接冲击着农业命脉——灌溉系统因燃料短缺陷入瘫痪,化肥产量下降60%,小麦种植面积缩减40%,尽管政府储备足够维持两年消费,但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已暴露无遗。

燃料危机还引发了人道主义援助的连锁反应。卡塔尔计划每月向叙利亚央行注资1.2亿美元的方案因制裁风险搁置,沙特的援助承诺同样未能兑现。

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粮食援助覆盖人数同比下降35%,儿童营养不良率攀升至38%。在饱受战火蹂躏的迈阿特努曼市,居民们在断壁残垣中迎来斋月,电力短缺让传统的开斋聚餐变成了烛光晚餐。

面对困局,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总理艾哈迈德・沙雷实施的"新经济计划"包括简化关税、开放外汇市场、削减冗余公务员等措施。

但这些努力在制裁阴影下显得杯水车薪。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政府试图通过发行新钞缓解流动性危机时,却发现连印钞所需的纸张都因制裁无法进口。

国际社会的态度正在微妙变化。土耳其企业开始试探性接触叙利亚重建项目,欧盟内部对制裁效果的质疑声渐起。美国智库的一份报告指出,持续制裁反而强化了伊朗和俄罗斯对叙利亚的影响力。

然而,短期内解除制裁仍面临巨大政治障碍。沙雷政府需要在改善民生与争取国际信任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透明化改革重建国家信用。

在大马士革的街头,一位老商人指着积灰的进口汽车说:"这些车不是卖不出去,是人们手里没钱。"这句话道出了叙利亚经济的核心困境。

当制裁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经济改革都难以施展拳脚。国际社会需要清醒认识到,单纯的制裁无法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唯有构建包容的对话框架,才能为叙利亚的重生创造可能。

来源:奇葩综艺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