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我们经常吃个“小炒”,或者自己随便炒个菜,但是你能想象,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古人都没吃过炒菜吗?
现在我们经常吃个“小炒”,或者自己随便炒个菜,但是你能想象,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古人都没吃过炒菜吗?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炒菜的古代史~
炒菜的必要条件,当然是炊具和油脂。所以谈“炒菜”必然要了解这两者的历史。
先秦时期,人们的炊具主要是陶器和青铜器,很明显这两者都非常厚重,而且导热也不均匀。所以这一时期,烹饪的主要方式是煮、蒸、炙(烤)。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炒”的概念还没有出现。不过《楚辞·招魂》提到了“煎”,这可能是最接近后世“快炒”概念的烹饪手法。
“炒菜”最理想的炊具还是铁锅。那铁锅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答案是汉朝。随着冶铁桔技术进步,一种形似后世炒锅的薄底铁釜出现,为高温快炒提供了基础。
东汉的《说文解字》把“炒”解释为“熬也”。实际上,这时候的“炒”可能更接近干煸或焙炒,比如炒制药材或谷物,离现代意义上的“油炒菜”的概念还很远。
那接下来说说“油”的问题。
南北朝时间,榨油技术快速发展,《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胡麻油、大豆油等植物油。植物油有一个特点,就是:高烟点。这就让高温快炒成为了可能。
《齐民要术》记载了“炒”这个字,如“炒鸡子法”,也就是炒鸡蛋。
不过此时,炒菜仍然不是主流。《齐民要术》里的“炒”大多用于辅料加工,比如炒麦屑,而不是菜肴。
时间再往后,到了唐朝,在笔记《酉阳杂俎》中提到了“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表明了火候的重要性,但也没有明确记载炒菜。
唐朝饮食仍然以蒸、煮、烤为主,炒菜多见于宫廷或特殊场合,如“金齑玉脍”中的配菜可能涉及快炒。
“炒菜”技术继续沉寂着,直到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
宋朝的冶铁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薄壁铁锅(镬)广泛使用,我们现在熟悉的“镬气”概念开始形成。
两宋市井文化繁荣,酒楼食肆林立,催生了对快捷烹饪的需求。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汴京夜市有“炒蛤蜊”、“炒兔”等菜品。
南宋的《梦粱录》也提到杭州酒楼的“炒鳝”、“炒鸡”等菜肴。这些都标志着炒菜已经成为市井饮食的重要部分。
另外,南宋的《山家清供》详细记载了“爆炒”技法,比如“蟹生”就是用酒、醋、盐快速炒制生蟹——这已经接近现代的快炒了。
不过,炒菜的真正成熟是从元朝开始的。
元朝的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详细记载了“炒”法,强调了火候与动作协调。
明朝的《宋氏养生部》还明确把“生炒”、“熟炒”、“爆炒”等技法区分开来。
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系统总结了炒菜火候:“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惟炒须速成。”他还提出了“炒菜需用武火,以铁铛(锅)灼热,油料气猛”,对炒菜技术已经很有心得了。
炒菜的“灵魂”之一就是调料。明末的时候,辣椒传入中国;清朝,酱油普及开来。这些调料的加入,推动了地域“炒菜”系统的形成。
在四大菜系里,“炒菜”各有千秋。
鲁菜擅长爆炒,比如爆双脆;
川菜多小煎小炒,比如鱼香肉丝;
粤菜强调镬气,比如干炒牛河;
淮扬菜则讲究刀工和火候平衡,比如清炒虾仁。
到了近现代,工业化和厨具革新都会炒菜的繁荣提供了基础。炒菜也随着华人移民传至全球,英文里的“Stir-fry”指的就是“炒”,成为了国际通用烹饪术语。
著名的“左宗棠鸡”就是“炒”制而成的。
如今,“炒”也成为了中国烹饪的核心技艺,它上得了“国宴”,也下得了“排挡”,是中华饮食智慧的集中体现。
以上就是古代炒菜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来源:一听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