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忆那些年的范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6 19:09 1

摘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姓邹。他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每月,他会组织一次作文讲评,将班里的好作文作为范文通读,兴起时,还会用在私塾学的吟诗方式,进行唱诵。如此大阵仗,不但调动了大家写作文的积极性,对受表彰的同学也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潘云强

1961年,我升入初中。

我们的语文老师姓邹。他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每月,他会组织一次作文讲评,将班里的好作文作为范文通读,兴起时,还会用在私塾学的吟诗方式,进行唱诵。如此大阵仗,不但调动了大家写作文的积极性,对受表彰的同学也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班里有三个同学作文写得不错,他们是庄,林,朱三同学,称为“三剑客"或“三支笔",他们是范文课的常客。

庄同学是个女孩儿,一头短发,大大的眼睛,清澈的眼神透着那个时代女孩特有的纯真。她爱打闹,说笑,甚至有那么一点点不解风情。她属于大侠性格,喜欢帮助别人,无论谁有什么事情求到她,她都乐于出手,很有同学缘。不但与女同学合得来,跟班里男同学也是称兄道弟的哥们儿。

人都有两面性,再高尚的人,也有世俗的一面。庄看似外表大冽,实则内心情感细腻。十五六岁的女孩,正是作梦的季节,她的文章表现出女性细柔的一面。她曾写过一只有关猫的作文,那是一只流浪的小母猫,她把与小猫的最初邂逅,到把小猫带回家,与小猫成为朋友,所有别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都交待得一清二楚。继尔,又把她与小猫相处的点点滴滴,小猫的通人性,小猫的善良以及母性意识。描写的真实感人,娓娓道来。最后她写到小猫死于难产,用情之深,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庄的父亲是驻烟台山某船运大队的团职军官,她曾写过一篇《父亲》的文章,文中既有朱自清《背影》那种对父亲的深沉之爱,又带有冰心《小橘灯》的笔触之细腻,把一个多情女孩,活灵活现于笔端。那年五月,教室旁边的月季花开了,老师举行了一个《月季花》的命题作文,许多同学把好词都用到描写月季花开时的雍容华贵。而她独辟蹊径,采用拟人化写法,把花开花落,描写为少女,盛装的新娘和沧桑老者,读来很有新意。老师称赞她文章有特色,不落窠臼。

林姓同学,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倔犟,不服输,争强好胜的性格,做事认真,认死理。他好辩论问题,而且一旦争辩起来,一定要辩出个子丑寅卬方能罢休。

林喜欢哲学,上中学后,父亲就为他买了一些哲学书,而马克思著作买的是全集。正因为如此,他的作文显得与众不同,他喜欢写政论文,这样的文章往往起点高,逻辑性强,语言思辩,且富有想象力。林同学的语言运用很有特色,语气坚定,尖锐并有超前意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记得在初二时,他曾经写出一篇对现代教育反思的文章,指出现在的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反对学校在某些时候,只强调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如此培养学生,易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长此以往,教育则可能成为产生资产阶级的温床。他写的文章常采用一些名人的话,警句及一些比喻。并用中外先哲的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环环相扣,很有说服力。这些观点从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口中说出来,其洞察力之深刻令人刮目相看,他的这篇文章不但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读,也得到那个长着高鼻尖的政治老师的推崇。

学生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时,孩子们的知识相对较少。当别人还不知他是谁?他干了什么?那个叫马克思的大胡子晦涩难懂的如砖头般厚的《资本论》,就被林通读了一遍。

据说他喜欢哲学,是遗传了同样喜欢哲学的父亲的基因。有关哲学,林父对年幼的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是研究宇宙,研究世界观的学问,学好哲学能更好把控自己的人生。正是这句浅显易懂的白话激发了他对哲学那些深奥玄妙理论的探索欲望。同时林的父亲深谙生活要有仪式感,深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为鼓励儿子学习,老头儿常给儿子上一些手段。比方林同学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他会为儿子在饭馆搞个庆祝宴会。初中二年级时,儿子期中数理化都考了一百分,老头儿拿出了三十元钱,在古旧商店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奖励给他。要知道,当时一辆自行车,其地位与现在的轿车并无二致。而三十元,不但夠全家吃数月,对工薪阶层来说,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正因为此,我对林的父亲充满好奇,总以为他很了不得,很了解孩子,比别的家长高明,似乎长了三头六臂。有一次,我到了他家,他家在海港路南头的宴芳街,是一个破旧得不能再破旧的房子。老人个子不高,头发稀疏,人很瘦,显得儒雅有余,胆气不足,连说话也轻声轻气,唯恐惊了别人。见我来了,非常客气,让我脱鞋到炕上坐,并倒茶给我喝。实在是一个很平常的老头儿。

班里另一位朱同学,也是写作文的高手。

年纪小的人读书,基本是看热闹。属于黑瞎子掰苞米——读一本丢一本,看热闹,看过也就过去了。而朱不同,他看完后,会认真写读书笔记。从文章的取材,结构,到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的运用,都会进行一番剖析与总结,并把学到的好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他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写文章往往紧扣主题,老师说,他的文章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点极不容易。朱读的书很多,涉猎的范围也很广,他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不但记得作者名子,连作品中人物的名子及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无论说起谁的著作,他都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有一次,我与他为一篇小说的主人公姓甚名谁争论开来,他说叫那个名,我非说叫另一个名,两个人都一口咬定,谁也不松口。后来,还是找来了原著,事实摆在面前,我才意识到自已记错了,即便那样,年少气盛的我是煮熟的鸭子——嘴仍硬,找了许多歪歪理由为自己辩护。

我见过朱的爷爷,他是个老产业工人,据说解放前老人受过很多苦,参加过我党领导的地下工人运动。朱爷爷那时己六七十岁了,人不高,长得很粗壮,脑袋很大。有一部《红旗谱》的长篇小说,里边有个人物叫朱老忠,对革命十分忠诚,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很象,我疑心他或许就是作家笔下所写人物的原型。朱同学特别喜欢谈理想,那是一种天然的没有任何粉饰的少年狂想曲,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相对于前三位,我自诩不如。我小学时代生活在农村,基础差,没读多少书,难得赶一回集,在地摊上读过的那几本书基本不是连环画,就是小人书。

后来到了城里,特别上了中学以后,开始接触文学作品。那一阶段,我读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暴风骤雨》,《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红日》,《红岩》,《林海雪原》,《苦莱花》,《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等,这些小说多为战争体裁,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不光影响了我这一代,应该说上上下下影响了好几代人。由于小说太长,读得上了瘾,往往夜里还舍不得放手,常常躺在被窝熬夜看。

有时也看外国作家的作品,象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司汤达的《红与黑》,海明威《老人与海》等。但五六十年代国家正处于特殊时期,很多欧美作家的文艺作品被打成大毒草,往往借不到。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文学作品在我国很流行,象高尔基的作品就特别受当时人们的追捧,我看过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他的那篇著名散文《海燕》入选了当时的中学课本,很多同学都能背下来,有一个同学甚至做到了倒背如流。另外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也在当时中学生中广受欢迎。

我的作文从来没有成为范文,不是我不努力,我这个人自尊心也很重,有一颗渴望成功的心。但问题从一开始,我便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作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文章之所以好,别人爱看,是文章的语言运用得好,具体表现是形容词多,以致于我每读完一本书后,专注于形容词的收集。在中学时代,我抄写的形容词达五六本之多。我写的文章,形容词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常有同学这样形容我的文章:形容词累累挂树梢。这样做的结果,文章空洞,缺乏实际内容。

邹老师也发现了我的问题,他曾多次在我的作文后面留字。有一次,他写了很长一段批语,里边有一个比方:如果文章是一棵葳蕤茂盛的大树,而文章的一个个细节则成全了大树的生命。如果没有细节,或者细节不真实,不具体,那文章就会失去生命力,即使你在上面挂再多再漂亮的灯笼或装饰,都与大树无关,大树依旧是一根没有生命的木头。

有一次,星期天,我在海边闲逛,偶遇邹老师,这次交谈他给我面授了机宜。他说我知道你喜欢摘抄形容词,这样,你把这个时间用来写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来可以锻炼你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养成你观察事物的本领。我按他的话做了,从此,我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而带来的变化是,我的文章开始有了烟火气。

当时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短篇小说《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在小说中,作家描写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女性,为装点门面,跟贵妇朋友借来一串钻石链项参加晚会,从而使她在晚会上大放异彩。但在回来的路上,项链不慎丢失,从而全家举债买了一串项链还给别人,当她经过十年艰辛打拼,终于还清债务时,方才得知借来的是一串假钻石项链。文章读来令人希嘘。让人既为书中女主人公虚荣所痛恨,又为其所遭受的苦难而心存怜悯。由此,我围绕小说的谋篇布局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写了一篇读后感。老师对我这篇文章赞扬有加,他写了很长一段评语:大体意思是我文中对小说的分析是中肯的,作家的高明之处是通过对比,反讽,夸奖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与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窘境时,越想逃避,反而会身陷其中,而当你无所畏惧,一切困难都会踩在脚下。

后来,消息灵通的同学告诉我,老师下周要在范文课朗读我的文章。我心中甭提多高兴了。要知道,这可是我的作文开天辟地,第一次作为范文读。我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想象出在课堂上,同学们向我投来的那些夸奖而又羡慕的目光,我将激动地面对这一切,可以说一连几天,我都沉津在喜悦之中。

那天我远远看见邹老师往班上走,象做了亏心事似的低下了头,心也开始嘣嘣乱跳,也许讨好者的笑容发力过猛,导致我的脸下半部肌肉有些僵硬。邹老师慢条斯里打开教案,宣布因课程进度原因,取消范文课,进行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尽管他语调极为平缓,但对于我来说,却象平地听到一声惊雷,只觉得一瓢凉水从头上浇下来,彻底浇灭了我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沮丧?失望?头脑象一部机器在毫无目的空转,以至于老师那天讲的什么?何时结束?完全记不得了。总感觉好象有一种什么尖厉的东西,在噬咬着我那点仅存的自尊。

人的平常心是逐渐建立的,这样的事情,后来又经历过几次,我有了不同的体验。

2023年7月7日刋登烟台日报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