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考研名师张雪峰的直播间里,“如何选专业”“怎样冲刺名校硕士”永远是高频问题,强调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但他却鲜少提到申博,或者是博士就业的相关话题。
在考研名师张雪峰的直播间里,“如何选专业”“怎样冲刺名校硕士”永远是高频问题,强调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但他却鲜少提到申博,或者是博士就业的相关话题。
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在众多考研辅导老师中,为何他从不‘安利’读博?难道博士头衔不香吗?
当学历通胀席卷各行各业,我们究竟该为“博士光环”孤注一掷,还是该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点?下面就跟随小科一起来探究一下。
01
张雪峰不是劝退读博,而是精准筛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张雪峰并不是完全不劝人读博。
在他的公开演讲和视频中,偶尔也会提到读博的话题。不过相比考研,他确实较少涉及申博和博士就业的内容。
张雪峰对于读博的看法是:分专业。他认为某些专业,比如医学专业读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博士学位可以为从业者提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而且医院招聘医学生普遍要求硕士起步,三甲医院更是非博士不可。
但对于其他一些专业,读博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这样看来,张雪峰对于申博话题的沉默恰恰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他深谙读博是一场高风险、长周期的“人生豪赌”——从学术压力到职业回报,从经济成本到心理韧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压垮理想的重担。
而且,张雪峰的“不劝”读博,并非否定博士学位本身的学术价值,而是基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不同专业的就业市场和研究需求差异很大,有些行业更看重实践经验,而有些行业则更注重学术背景。
因此,是否读博需要根据个人的专业和职业规划来决定。正如他所言:“读博不用劝,想读的人自然会读。”毕竟,这条路上需要的不仅是热爱,更要有直面未知的勇气与资本。
02
为什么张雪峰不大力劝人读博
机构业务以考研为主,用户更关注就业、考编
张雪峰的主要业务是考研辅导,他的用户群体中,90%以上的人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考取编制内的职位。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读博并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甚至可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因此,张雪峰在公开场合更多地讨论考研和就业相关的话题,而较少涉及申博。
此外,考研和申博的受众群体也存在一定差异。考研的学生通常是为了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而申博的学生更多是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或职业发展的需要。张雪峰的机构主要服务于前者,因此他自然会更倾向于讨论考研相关的内容。
读得起研的同学未必能读博,申博有门槛
读研和读博虽然都是深造,但两者的门槛和难度却大不相同。读研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有机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而读博的门槛则要高得多,除了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学术背景。
此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首先,读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常需要4-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博士学位。
其次,读博期间的压力会非常大,不仅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还要面对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多重挑战,期间还要承受来自导师的压力,需要有非常强大的抗压能力。
最后,读博的经济成本也不容忽视,目前读博的补贴大部分集中在3000-5000之间,虽然有些博士生可以拿到一些额外的奖学金或助学金,但总体来说,读博的经济压力还是相当大的。
因此张雪峰认为,能读得起研究生的同学未必能读博,申博的受众和考研的受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科研目标或职业规划的学生来说,盲目跟随别人去读博,反而会适得其反。
博士毕业难,风险高
博士毕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博士生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研究方向不明确、实验数据不理想、论文发表受阻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延长博士生的学习时间,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张雪峰在谈到读博时,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博士毕业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科研目标或缺乏科研能力的学生来说,读博可能会变成一场“马拉松”。如果学生在读博期间遇到困难,无法按时毕业,甚至最终放弃学位,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对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
张雪峰也曾幽默地表示:“要是你八年后没法毕业回来骂我怎么办?”这句话虽然带有调侃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他对读博风险的清醒认识。作为一位考研辅导老师,张雪峰更希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
03
到底要不要读博?
那么,对于一些正在考虑是否读博的同学来说,到底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以下是小科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是否读博,首先要看自身的职业规划。如果未来想从事学术研究或进入高校任教,那么读博几乎是必经之路。但如果更倾向于进入企业或从事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那么读博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可以通过实习、工作经验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不必非要追求博士学位。
认真评估自己的科研能力
读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自身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如果对科研没有兴趣,或者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盲目的为了提升学历,那么读博可能会非常痛苦。
因此,在决定是否读博之前,小科建议大家可以先评估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兴趣,或者先读研,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道路,再决定未来是否要继续深造。
考虑经济和时间成本
读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不容忽视。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希望尽早进入职场赚钱,那么读博可能会给你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此时需要慎重考虑。
此外,读博通常需要4-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愿意为博士学位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否承受科研不顺利导致的延毕等问题。
参考多方建议,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后,是否读博还需要参考多方的建议。可以向导师、学长学姐、行业内的前辈等请教,了解他们的经验和看法。也可以参加一些职业规划讲座或咨询活动,向更有经验的专家咨询,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出决策。
写在最后
总之,张雪峰不大力劝人读博,并不是因为他反对读博,而是因为他希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教育从来不是童话,张雪峰用商业机构的理性撕开了学历崇拜的滤镜:读博不是人生必选项,而是需要家底、天赋、机遇三重加持的“精英游戏”。
当你纠结是否读博时,不妨先问自己:能否接受30岁零存款?能否忍受5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正反馈?如果答案犹豫,那么及时就业或许才是对自己和家庭更负责任的选择。
来源:青栀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