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真善美的心灵之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9:17 1

摘要:陈中阳导演的《援藏日记》,从类型元素的融合、真实美学的复归与社会价值的延伸三个维度对主旋律大片进行了创新,以极具诗性的银幕修辞铺就了一场真善美的心灵之旅。

陈中阳导演的《援藏日记》,从类型元素的融合、真实美学的复归与社会价值的延伸三个维度对主旋律大片进行了创新,以极具诗性的银幕修辞铺就了一场真善美的心灵之旅。

影片在类型融合上,突破单一类型框架,融合家庭、青春、爱情、悬疑、喜剧等诸多类型元素于一体,各类型元素环环相扣,以类型融合拓宽了电影的受众边界。

首先,青春成长与主旋律题材的同频共振。《援藏日记》以大学生韩松的支教经历为主线,将个人成长叙事融入主旋律框架。影片通过韩松的心理转变,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觉醒与升华,这种“个体视角”使主旋律叙事更具贴近性和情感共鸣。

其次,是悬疑元素与其他元素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影片中的悬疑元素分别体现在韩松和格桑梅朵归途被狼群追杀、偷猎者袭击学校两个片段。前一个片段中,二人面对狼群的追杀不得不一起爬上一棵树,格桑梅朵用红绳将二人固定在树干上,悬疑元素在此处加快了二人爱情线的推进。而在偷猎者袭击学校的片段中,格桑朗措在枪战中为保护大家而死,并将孩子们的未来托付给韩松,悬疑元素在此处的运用不仅成为剧情转折的关键情节点,而且在韩松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扎根于此的种子。

最后,韩松与格桑梅朵的情感线。在影片结尾处,导演发挥影像色彩的时空交替功能,以一连串的心理蒙太奇搭配二人初次相遇时格桑梅朵为韩松唱的歌曲,线性回顾了二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的人生场景,二人看着山下空荡的小学,过去的点点滴滴在眼前闪过,直到韩松在格桑梅朵怀中去世,这种爱情穿越了时空的限制,直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电影《援藏日记》坚守真实美学的原则,这一美学原则分别体现在非职业演员的选用、叙事结构的颠覆和电影语法的呈现三个层面。

影片在学生的选角上选择使用非职业演员。剧组选用当地的儿童参演,其自然流露的情感赋予影片强烈的纪实感。同时,不同语言在影片不同场景的使用,具有不同的剧作功能,也保证了叙事背景的真实感。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以大量的随机性事件打碎了完整的叙事链条,偶然与突发性事件时刻影响着叙事的走向。这种“生活流”的处理既贴合现实,又与电影视听语言的纪实特点相链接,于琐碎的事件中见真情。例如:突然而至的偷猎者、学生的家人突发疾病、韩松母亲突然病危等。

在电影语法上,影片坚持实景拍摄,大量使用自然光线,注重通过细节来表现影像空间中的诗意美感。影片以壮丽的自然风光(草原、雪山、星空)为视觉载体,将支教故事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这种“诗性现实主义”手法,既保留了电影的宏大主题,又具有较高的美学意境。

影片以高度凝练的银幕修辞向观众描绘了雪域高原下感人至深的生命诗篇,正如导演陈中阳表示的那样,这部作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无数支教老师与藏族同胞共同点亮的人性美丽之光。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