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1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最近总觉得累,饭后还容易犯困。她怀疑自己是不是血糖高了,就去社区医院做了个血糖检查。医生告诉她:“空腹血糖是5.6 mmol/L,餐后两小时是9.2 mmol/L。”王阿姨听完更疑惑了:“这两个数差这么多,算正常吗?”
其实,很多人只知道要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但并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值”同样重要。
那这个“差值”到底是多少才算正常?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
我们常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为了便于评估,医生通常会测两个关键指标: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身体在静息状态下的血糖水平,而餐后血糖则是对身体处理食物中糖分能力的考验。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值过大,说明身体对血糖的调节出现了问题,很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信号。
根据《哈佛公共卫生评论》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人群的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通常不超过 3.5 mmol/L。
而如果这个差值超过4.4 mmol/L,患上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原来,血糖的控制靠的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当我们吃下食物后,血糖升高,胰岛素会迅速释放,帮助细胞“吃掉”这些多余的糖分,让血糖回归正常。
正常人餐后血糖虽然会上升,但幅度不会太大,很快又会降下来。但如果胰岛素反应变慢、效率变差,就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这种时候,空腹血糖可能还看不出异常,但“差值”已经悄悄变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早期体检时空腹血糖正常,却被诊断为“糖耐量受损”。他们的问题,就藏在“血糖差值”里。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血糖水平被认为是高风险信号:
· 空腹血糖 ≥ 6.1 mmol/L
· 餐后两小时血糖 ≥ 7.8 mmol/L
但问题是,许多糖尿病前期的人,空腹血糖还没超过6.1,甚至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只看空腹血糖,可能就会被忽视。
这时,如果发现餐后血糖远高于空腹血糖,差值超过4 mmol/L,就要格外小心了。这说明身体已经在偷偷“抗议”,只是还没喊出来。
差值大不仅仅是数字的问题,它意味着你的身体正在经历一场高糖冲击,而这场冲击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首先是对血管的伤害。短时间内血糖大幅波动,会让血管内皮细胞反复受刺激,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其次是对胰岛功能的透支。每一次餐后血糖暴涨,胰岛都要拼命工作,久而久之会疲劳甚至“罢工”,从而加速糖尿病的发生。
更让人担心的是,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比血糖持续偏高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很多人以为只要测一次空腹血糖就够了,其实远远不够。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血糖差值大”的隐患,必须做一次标准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这个检查就是在空腹抽一次血,然后喝下一杯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再分别在1小时和2小时后各抽一次血,观察血糖的波动情况。
这个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早识别出糖耐量问题,及时干预,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好消息是,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只要及时发现并调整生活方式,很多人都能让血糖恢复到安全范围。
1.控制碳水摄入:主食不一定要少吃,但一定要选升糖指数低的,比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尽量少吃精白米面和甜食。
2.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主食,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小“血糖差值”。
3.坚持规律运动:饭后散步30分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天然胰岛素”。
5.保持良好作息:长期熬夜会扰乱胰岛素分泌节律,让血糖调控更困难。
6.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超重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OGTT,别等“差值”变大才后悔。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等于没问题。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的“差值”,往往才是真正的预警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每次吃完饭都犯困、乏力,或者体检报告上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相差很大,别轻视了这个信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才是避免糖尿病最关键的一步。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Harvard Public Health Review, 2022年秋季刊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