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一凉,糖尿病门诊就开始热闹了。早上7点不到,老王已经坐在诊室门口,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边咳嗽边说:“医生啊,我最近口干得厉害,一口气能喝掉一壶水。”他眼神焦急,还夹着点“我是不是又血糖高了”的自责。
天一凉,糖尿病门诊就开始热闹了。早上7点不到,老王已经坐在诊室门口,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边咳嗽边说:“医生啊,我最近口干得厉害,一口气能喝掉一壶水。”他眼神焦急,还夹着点“我是不是又血糖高了”的自责。
这种时候,作为医生我最怕的不是他喝水,而是他在不对的时候拼命喝水。
糖尿病患者,本就比常人更容易脱水、口干、尿频。但猛喝水这件事,不是万能钥匙。喝对了,是救命的水;喝错了,是催命的毒。
尤其在以下4种情况下,我想劝每一位糖友——宁可渴着,也千万别猛灌。
第一种情况:血糖飙高但未明确酮症时,拼命喝水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出事的一种。很多糖友以为口干、乏力、尿多就是“血糖太高”,于是下意识开始“以水攻糖”,想靠喝水冲淡血糖。
危险恰恰就在这。
当血糖超过16.7mmol/L时,人体可能已经进入“高渗状态”。这时候细胞内的水分被拉出来,血液变得浓稠,如果此时大量喝水但胰岛素水平不足,水根本进不到细胞里,反而可能引发水中毒或低钠血症,出现头晕、抽搐、意识模糊。
有研究指出,在2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中,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住院死亡率高达15%以上,而这类患者中大量饮水但未及时补充胰岛素,是诱因之一。
如果你血糖已高于16,出现极度口渴、恶心、呼吸深快、皮肤干燥等表现,别再靠喝水硬扛,赶紧来医院验一下酮体(就是体内“烧脂过头”的产物),确认是否有酮症酸中毒趋势,该打胰岛素就得打,不是水能解决的事。
第二种情况:肾功能不好时,用喝水“冲肾”
有些糖友听人说“多喝水保护肾”,于是肾功能一查出点问题,就开始狂灌水,恨不得让水把“坏东西”冲个干净。但现实很残酷,肾脏不是马桶,不是冲一冲就通了。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过滤功能已经下降,如果强行喝水,排不出去的水会滞留在体内,引发下肢水肿、肺水肿,甚至心衰。
某年《中国慢性肾病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约有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在这种状态下,水摄入需要精准控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24小时尿量、血肌酐、血钠等指标综合评估。
记住一句话:肾不好的人,喝水不是自由的事,是处方的事。
第三种情况:起夜多、口干重,自认为“缺水”,夜里猛喝
很多老年糖友都有这个习惯:夜里醒一次,就顺手来一大杯水,觉得能缓解口干、预防中风。
但这个“夜饮”习惯,问题很大。
夜间喝水会加重起夜频率,影响睡眠质量,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睡不好=血糖更不稳。
更严重的是,夜间是心脏最脆弱的时段。如果睡前或半夜猛喝水,容易导致血容量瞬间增加,对心脏是种负担,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糖友,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衰。
曾有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夜里连喝两杯水,凌晨突发胸闷,送到急诊时心功能已经紊乱。检查发现,她有潜在的左心衰,那两杯水成了压垮她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夜间口干严重的糖友,不要盲目补水,建议检查是否存在口腔炎症、血糖波动或用药不当。如果确实需要喝,小口慢饮,控制在100毫升以内,别一口闷。
第四种情况:运动后大量出汗,没等测血糖就灌水
运动是好事,但运动后的补水,糖友一定要带脑子。
出汗多、口干重,很多人下意识就灌水,但你知道吗?剧烈运动后,血糖可能是低的。如果你在血糖偏低的状态下只喝水不吃东西,可能会让低血糖症状更难识别,甚至延误抢救。
低血糖时,大脑会“叫停”一切不必要的功能,出现出冷汗、颤抖、心慌、意识模糊。这时候再猛喝水稀释血液,等于在大脑缺糖时送上“白开水”,治标不治本,甚至拖延治疗时机。
正确的做法是:运动前后都要测血糖。如果运动后血糖低于5.5mmol/L,别急着喝水,先补点碳水,比如半根香蕉、几口粥或葡萄糖片,等症状缓解再少量补水。
水,对糖友来说不是“多多益善”,而是“适量、分时、分情境”。
我们在门诊经常看到两类人:一类是怕喝多水影响血糖,结果整天口干舌燥、尿路感染;另一类是喝水像比赛,恨不得一天三升,结果肾坏了、心累了、血钠也低了。
真正的健康,是在“喝”与“不喝”之间找到平衡点。
那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喝水?
不是不能喝,而是要“喝得聪明”。
基础状态下,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之间,以尿色清亮、口不干为宜。喝水方式要改掉“憋到极渴才猛喝”的老毛病,采用小口、多次、定时的方式,类似“给身体滴灌”。
特别提醒:晨起后的第一杯水、睡前一小时、运动后、服药时,是糖友饮水的四个关键节点,每次不超过200毫升,温水为宜,避免冰水刺激胃肠道。
至于那些“喝水能降血糖”“水能冲掉糖”“多喝水排毒”的说法,真的别信。水不是胰岛素,糖也不是冲得掉的脏东西。血糖控制的核心,还是合理饮食、规律用药、个体化运动,水只是配角,不是主角。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的亲人,尤其是年纪大的,天冷之后嘴唇干了、精神差了、血糖忽高忽低,一定要留心他们的饮水方式。别让一杯“看起来无害的水”,变成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帆.糖尿病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的管理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9):683-687.
[2]李雪.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21,38(4):234-238.
[3]王敏.糖尿病肾病患者液体管理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2):95-99.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