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他是武功超群的全真七子之一,牛家村卷入一事掀起数年江湖恩仇。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是以慈悲撼动帝王之心的得道高人。丘处机这个名字背后,是一段远比小说更为波澜壮阔、更震撼人心的真实传奇。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他是武功超群的全真七子之一,牛家村卷入一事掀起数年江湖恩仇。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是以慈悲撼动帝王之心的得道高人。丘处机这个名字背后,是一段远比小说更为波澜壮阔、更震撼人心的真实传奇。
他不是以剑戟征服天下,而是用几句话,阻止了一场席卷欧亚的血海狂澜,拯救了无数生灵。
1、乱世中的求索
丘处机是山东栖霞人,他出生于1148年,那时宋朝已退居江南,山东成为金人统治区域,正是一个天下四分五裂、铁骑纵横的时代。
丘处机幼时名丘哥,他家境贫寒,母亲早亡,入道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是,丘哥天资聪颖,气质脱俗,很早就有向道之心,他19岁入山修行,想寻求长生久 视之法。
丘哥去的正是宁海有名的昆嵛山,他慕名去向结庵独居多年的唐四仙姑请教,想求得修行之法。
唐四仙姑独具慧心,她对丘哥说道:“你不要问我,不久后就会有异人从西而来,那才是你应该求教的师父。”
果然,不久就有消息传来,从陕西来的王重阳被宁海富豪马从义请至家中,建了一座全真庵供他居住修行。丘哥于是离开昆嵛山,前去拜见王重阳。
这是1167年九月,王重阳来到宁海刚两个月,他正在为劝说马从义出家而不断思虑,没想到却来了一心求道的丘哥。丘哥虽然还不满二十,可是王重阳和他交谈一番后发现他谈吐不凡,虽然年幼但是求道之心却十分坚定,不由异常欢喜,当即写诗一首赐给丘哥:
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
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
受到异人的赞赏,丘哥非常高兴,收下诗后当即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为他起名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
王重阳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丘处机在全真七子中最年轻,但却是最早拜师的一位。虽然马钰最早遇到王重阳,并邀请王重阳到自己家居住,但是马钰拜师却是在王重阳“百日锁庵”并多次显异之后,时间是1168年二月,比丘处机晚了五个多月。
2、拜师后更不容易
丘处机拜师后的生活可以用“苦修”来形容。
据《金莲正宗记》记载,丘处机拜师后“旦夕亲侍左右,甘洒扫之役。”他时常跟随在师父身边,情愿做打扫卫生之类的杂务。
虽然丘处机愿意做杂务,但是这也恰恰说明,当时王重阳并没有正式给他讲修行方面的理论。这显然是王重阳对丘处机的磨练:和其他弟子相比,丘处机年纪小,并且没有正式接受过教育,虽然从小慕道,但是过早地和他讲经义奥理,他并不能深入领会,反不如后来拜师的马钰、谭处端等人。马钰和谭处端拜师时都已经四十多岁,他们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学养储备,都为他们悟道打下了基础。
后来几位弟子的修习进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170年王重阳仙逝之时说道:“丹阳(马钰)已得道,长真(谭处端)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处玄长真当管领之。”把丘处机和刘处玄的教育与引导交给了马钰和谭处端。
不过,说过这些之后,王重阳又特意看着丘处机说道:“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
从拜师到师父仙逝,丘处机和师父相处两年多时间。王重阳仙逝之后,丘处机和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一起将师父从河南汴梁送回陕西终南山归葬。四个人在那里为师父守墓三年,然后各自选定修炼之处,分别去往不同地方修行。
丘处机选择了离终南山不远的磻溪,也就是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金莲正宗记》记载,丘处机“乞食于磻溪”,平时战睡魔、除杂念,经常“胁不占席,一蓑一笠,虽寒暑不变也。”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是穿一件蓑衣,戴一顶斗笠,没有因为严寒或者酷暑而有所改变。
“磻溪六年,龙门七载”,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十余年。拜师十九年后,38岁的丘处机终于苦尽甘来,了然得道。
3、来自金廷的征召
随着修行有成,丘处机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金朝廷的注意。金世宗下诏,请丘处机前往金都相见。
1188年二月,丘处机奉旨前往金朝都城,在那里停留了半年左右。在京城停留期间,有皇亲国戚奉旨向丘处机问道,丘处机则讲说以爱民治国之道。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朝廷多次召见王处一、丘处机和刘处玄,不少达官贵人受到影响,争相和全真道交好,从而促进了全真道的迅速发展。
1188年八月,丘处机奉旨返回终南山。这是丘处机第一次和朝廷交往,但却不是最后一次,他晚年时西行千里和成吉思汗相见,才是史册上最富有光彩的一笔。
和许多修行人一样,丘处机走的是一条苦修之路,可是他的苦修并非逃避现实,尤其当时形势,面对蒙古铁骑南下、金朝统治腐朽、南宋偏安一隅的乱世,丘处机思考的不仅是个人超脱的问题,更是天下苍生的命运。他曾在诗中写道:“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字里行间尽显悲悯。
正是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他后来看似危险的选择埋下伏笔。
4、长春真人西游记
1219年,面对来自南宋、金朝和蒙古的三方多次邀请,72岁的丘处机最终决定千里西行,与人人畏惧的成吉思汗相见。
此时,成吉思汗的铁骑正横扫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城垣崩摧,生灵涂炭。这样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人物,在面临生命的终极问题时,仍然选择了召见丘处机,欲问长生之术。
丘处机拒绝宋、金邀约,选择远赴蒙古见成吉思汗,有弟子不解,问他为何不投奔富庶的南宋或邻近的金朝?丘处机回答:“我之行止,天也,非若辈所及知也。”他深知,唯有说服那位站在权力顶峰的蒙古大汗,才能为天下苍生求得生机。
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1220年正月,丘处机率领18名弟子从山东出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长途征程。他们穿越蒙古草原,横跨天山山脉,途经现在的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终于在1222年抵达位于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的成吉思汗大营。
这段旅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古稀之年的老者,徒步跋涉两年多,历经酷暑严寒、沙漠戈壁、战乱区域。途中,他不仅传播道家文化和思想,还留下了详细记录西域风土人情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成为研究13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5、一言止杀:改变历史的对话
在成吉思汗的大帐,面对成吉思汗的急切询问,丘处机没有献上长生不老的秘方,而是给出了更具智慧的建言。
当成吉思汗问及治国之道时,丘处机回答:“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之术时,他直言:“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谈及征服与统治,他劝诫:“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这些话语简单却深刻,直指成吉思汗最关心的统治与个人长生问题。更重要的是,丘处机提出了具体建议:清心寡欲、选贤任能、恤民保众。这些儒家与道家融合的治国理念,此后悄然影响了蒙古帝国的政策转向。
成吉思汗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听后深为触动,他称丘处机为“神仙”,下令免除全真道人的赋税差役。更重要的是,蒙古军队之后的征服战争中,大规模屠杀平民的现象有所减少。据后世学者估计,丘处机的劝谏可能避免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治济世有奇功。”后来乾隆帝有感于丘处机的功绩与修为,亲笔题写了这副对联,直到现在仍然挂在北京白云观的丘祖殿外。
结语
丘处机返回中原,成吉思汗赐予他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利用这一权力,丘处机在战乱中为大量百姓提供了庇护之所。
1227年,丘处机仙逝于北京白云观,享年80岁。1269,元世祖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丘处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一定来自武力或者财富,而是源于智慧与慈悲。在看似绝望的乱世中,一个人凭借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竟然能够改变历史进程,减轻人类苦难。
八百多年过去了,丘处机“一言止杀”的精神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克制权力的智慧;真正的伟大,是拯救生灵的慈悲。
参考资料:《金莲正宗记》卷四、《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七真年谱》、《金元全真道教史论》
来源:金娃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