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长安的百字奇文出土:唐代顶流早就参透“爱谁谁”的人生真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9:09 1

摘要:唐贞元年间,洛阳城走过一位与众不同的落第书生。他本是官宦世家的贵公子吕岩,字洞宾,却在科举失利后撕碎功名簿,转身成为终南山下的云游道人。这位后来被尊为道教纯阳祖师的奇人,在长安酒肆的醉眼里看透人间百态,挥毫写下传世奇文:

唐贞元年间,洛阳城走过一位与众不同的落第书生。他本是官宦世家的贵公子吕岩字洞宾,却在科举失利后撕碎功名簿,转身成为终南山下的云游道人。这位后来被尊为道教纯阳祖师的奇人,在长安酒肆的醉眼里看透人间百态,挥毫写下传世奇文:

《修性百字碑》

唐·吕洞宾

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

酒又何曾饮,色欲已罢尽。

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

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

莫论他人非,只寻自己病。

官中不系名,私下凭信行。

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

不在人彀中,免却心头闷。

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

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

且看这位吕祖如何将修行化入市井烟火——"酒又何曾饮,色欲已罢尽"。史载他三醉岳阳楼并非沉溺酒色,反以醉态点醒世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详述其"醉中吐真言"的故事:某日酒楼遇富商炫富,吕洞宾佯醉泼酒,在檀木案上以酒为墨写下"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惊得众人顿悟。这般看似放纵实为克制的智慧,恰似《黄帝内经》所言"精神内守"的真义。

当他说"莫论他人非,只寻自己病",宋人笔记里记着个鲜活场景。某日弟子议论县令贪腐,吕洞宾取铜镜悬于梁上,令众人细观镜中影像。见弟子们仍喋喋不休,他突然击碎铜镜,碎片映出千百张扭曲人脸,这才道破"碎镜千片,片片皆你面"的玄机。这般修行与禅宗"明心见性"异曲同工,明代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不也参透"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么?

最耐人寻味当属"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野史载唐僖宗慕名召见时,这位道人既不跪拜也不惶恐,反而指着宫墙琉璃瓦笑言:"陛下看瓦上金漆辉煌,我看瓦下蝼蚁奔忙。"这般定力源自他对《道德经》"宠辱若惊"的彻悟。北宋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倒与这位唐朝先哲隔空相和。

百字碑中"和光且同尘"五字,恰是吕洞宾修行精髓。他曾在洛阳牡丹花会上为歌妓填新词,也常与终南山采药老翁论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其名言:"真修不在深山,而在闹市炊烟。"这般入世智慧,暗合《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玄妙。

百字结尾"曾共高人论"背后,藏着段惊心动魄的求道传奇。为拜师钟离权,吕洞宾历经"十试":见金山不取是试贪,遇美色不惑是试欲,直至亲人离世仍面不改色方得真传。这哪是神话?分明在说破人生至理——正如禅宗六祖慧能得五祖衣钵前,亦在碓房舂米八个月。

千年前的道人早已参透:当我们为功名焦虑时,"不在人彀中"是解药;当攀比吞噬幸福时,"见者如不见"乃良方。日本茶道"侘寂"之美,不过是这位唐朝祖师修行路上的注脚。那些在终南山雾霭中飘荡的百字真言,终究凝成一颗明珠——教会我们在红尘浪涌中,修得身动心不动的从容。

来源:小学快乐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