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介绍】徐旭生年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8:43 1

摘要:徐旭生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哲学、教育学、史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建树颇多,成果斐然。《徐旭生年谱》系国内第一部详细记述徐旭生生平和思想发展史的编年体著作,勾勒出了徐旭生一生求学、任教、治学及社会活动的脉络和线索,还原了徐

基本信息:

编著:徐有礼、赵海涛、谭玉先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年6月

印次:1

ISBN:9787571124816

内容简介:

徐旭生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哲学、教育学、史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建树颇多,成果斐然。《徐旭生年谱》系国内第一部详细记述徐旭生生平和思想发展史的编年体著作,勾勒出了徐旭生一生求学、任教、治学及社会活动的脉络和线索,还原了徐旭生先生的活动经历及在现代中国重大事件中的贡献,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徐旭生,填补有关徐旭生研究所缺失的重要部分,对后来学者有所裨益。同时为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推动文物、考古学等领域重大研究成果出版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录

1888年(光绪十四年)·出生

1892年(光绪十八年)·4岁

1894年(光绪二十年)·6岁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0岁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5岁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8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9岁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20岁

1909年(宣统元年)·21岁

1910年(宣统二年)·22岁

1911年(宣统三年)·23岁

1912年·24岁

1913年·25岁

1914年·26岁

1915年·27岁

1916年·28岁

1917年·29岁

1918年·30岁

1919年·31岁

1920年·32岁

1921年·33岁

1922年·34岁

1923年·35岁

1924年·36岁

1925年·37岁

1926年·38岁

1927年·39岁

1928年·40岁

1929年·41岁

1930年·42岁

1931年·43岁

1932年·44岁

1933年·45岁

1934年·46岁

1935年·47岁

1936年·48岁

1937年·49岁

1938年·50岁

1939年·51岁

1940年·52岁

1941年·53岁

1942年·54岁

1943年·55岁

1944年·56岁

1945年·57岁

1946年·58岁

1947年·59岁

1948年·60岁

1949年·61岁

1950年·62岁

1951年·63岁

1952年·64岁

1953年·65岁

1954年·66岁

1955年·67岁

1956年·68岁

1957年·69岁

1958年·70岁

1959年·71岁

1960年·72岁

1961年·73岁

1962年·74岁

1963年·75岁

1964年·76岁

1965年·77岁

1966年·78岁

1967年·79岁

1968年·80岁

1969年·81岁

1975年·87岁

1976年·88岁

人名索引目录

人名索引

徐旭生著述目录补遗

主要参考资料

后 记

前言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笔名虚生、遁庵、四河人等,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砚河村,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中国古史研究领域成果卓著,特别是首倡并身体力行以考古发掘探寻夏代遗存,是夏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徐旭生先生早年就读于京师译学馆法文科,之后远涉重洋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哲学专业。1919年回国后,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在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令人瞩目的建树。在教育方面,曾先后任教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北京大学(先后任哲学系主任、教务长)、北平女子师范学院(任院长)、北平师范大学(任校长)、中法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同时兼职中山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受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在学术研究方面,是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西北史地研究会及国内多个学术团体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先后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积数年之功而成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学术界的影响经久不衰。在田野调查方面,曾出任中瑞(典)合作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组织领导了考察团的活动并取得令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成果。此后,积极促成北平研究院与陕西方面合作组织陕西考古会,主持了陕西周秦遗址——宝鸡斗鸡台考古发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徐旭生先生主编《民众周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入侵,并转赴家乡进行民众动员工作。之后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多次提出有利于全面抗战的议案,并积极推动议案的通过。其间,徐旭生先生随北平研究院迁徙云南,在大后方异常艰苦环境中坚持学术探索。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拒绝了迫其出走台湾的要求,与北平研究院同人一道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旭生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应邀参加河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举为省人民政府委员(1950—1955年)。是河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拓宽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的同时,多次倡导以考古发掘结合文献研究开展夏文化遗址的探寻工作。1959年,徐旭生以70多岁高龄亲率助手及同事在郑州、登封、密县(今新密市)、巩县(今巩义市)、偃师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认了二里头等一系列需要重点关注的文化遗址,对夏代遗址发掘和夏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先行和重要的启发作用。

徐旭生先生与同时代的学界人士交往众多,如冯友兰、陈寅恪、胡适、梁漱溟、刘半农、顾颉刚、鲁迅、黎锦熙、马衡、李圣章等,与译学馆同窗乔大壮、李宗侗则为终身挚友。其为人真诚正直,胸怀坦荡,乐于助人,即便道不相同,也绝不出恶声,被时人称为“天下君子”(傅斯年语)。

徐旭生先生是一位知识丰厚、涉猎广泛的学者,其丰富的经历和众多贡献尚不为人所周知,至今尚未有系统的传记问世。本年谱以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包括档案、日记、信札、报刊、回忆录等,试图勾勒出徐旭生先生一生求学、任教、治学及社会活动的脉络和线索,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徐旭生先生的关注,同时,也为徐旭生先生的生平研究提供参考。由于史料的分散匮乏和编著者水平所限,挂一漏万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知者不吝赐教。

后记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偃师召开。与此同时,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在热烈的学术讨论和隆重的庆典活动及一众媒体的报道中,“徐旭生”是一个出现频次颇高的人名。60年前,徐旭生在二里头一带开启了以考古发掘探寻“夏墟”的先河。二里头考古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的发现,逐渐揭开了曾经的大都会的面纱,人们对先行者的尊重、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基于专业研究与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地方史)的实践,笔者对徐旭生先生关注已久。2018年,发表《徐旭生的河阴岁月》一文,对先生与郑州(河阴今属郑州荥阳市)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梳理。2019年6月,在《团结报》发表《徐旭生与夏文化探索》一文,对先生的一生经历进行了科普性的概括和介绍。但是,迄今为止,学界有关徐旭生先生经历、学术成就、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少,综述其一生的传记甚至勾勒脉络的年谱之类也难以搜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缺失。

2020年10月,笔者接受大象出版社孟建华编辑的建议,与赵海涛、谭玉先商定,在整理徐旭生先生生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传记(附录年谱)的撰写。规划的基本步骤:一是相关地域的实地考察及相关人物的采访;二是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三是样稿的撰写与讨论;四是分工完成全书的写作。2021年3月,与孟建华、谭玉先同赴北京,拜访徐旭生先生家属。与先生哲嗣桂伦、嫡孙十周会面座谈,受赠资料若干,获益匪浅。5月,草拟年谱大纲并反复往来推敲修改,谭玉先就西北考察阶段撰写样稿并进行讨论。资料方面,承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帮助,得以查阅徐旭生先生部分日记(当时尚未公开出版)和信件;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及历史学院资料室等也都充分提供了资料查阅的便利。

资料收集的进展,拓展并加深了对徐旭生先生的了解和认识。先生一生求学—任教—科学研究的经历既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既有同时代学人的共性特点,又有独具一格的个性色彩;既有浓郁宏大的家国情怀,祈望家乡、祖国强盛富裕,又踏实做事,不事张扬;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坚实的基础,又融汇了西方文化,在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新闻学、语言学、考古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而尤其以《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在学术界有着长久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徐旭生先生真诚、宽厚、直言,不溢美、不隐恶,劝善规过,助人为乐,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为各色人等所叹服。徐旭生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考察其思想轨迹的演变,必将是一项兼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且有相当难度的工作。

“计划赶不上变化。”2021年7月之后,郑州先是遭遇暴雨袭扰,紧接着是新冠疫情日益严重,小区数次封控,除互联网大部分时间尚属正常外,所有出行活动均受限制。虽然传记写作的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好在年谱随着资料的丰富而日趋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初稿。尽管困居斗室付出了不少查阅史料的艰辛,也有偶有所得欣然忘食的快乐。身边的夫人由所有新史料、新收获的第一倾听者,逐渐成为自觉不自觉的参与者。

《徐旭生年谱》的出版问世,是笔者团队徐旭生先生生平研究的第一个成果,也期待成为徐旭生先生生平、学术思想、社会贡献等方面研究的参考。结稿之际,特别感谢徐旭生先生、黄文弼先生的后人给予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感谢大象出版社的孟建华、李光杰副总编辑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所有支持徐旭生研究的师友、同人。

来源:中国考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