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连璋 1 为什么傅连暲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27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07:35 2

摘要:说起汀州府的福音医院,知道些历史的人们大概有些印象。它是晚 清时期英国教会开办的,规模不算大,设备也不太齐全,可是在当时来 说,这个地处山乡小县城的医院,却已经是方圆几百里内数一数二的大医院了。出身寒微的傅连暲,为什么会成为这座闻名遐迩的福音医院的院长,却有一

说起汀州府的福音医院,知道些历史的人们大概有些印象。它是晚 清时期英国教会开办的,规模不算大,设备也不太齐全,可是在当时来 说,这个地处山乡小县城的医院,却已经是方圆几百里内数一数二的大医院了。出身寒微的傅连暲,为什么会成为这座闻名遐迩的福音医院的院长,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斑斓传奇。

那是1925年,全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五卅”爱国运动,其浪潮也激 荡着地处闽西山区的长汀县城。群众纷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英、日帝 国主义侵略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山城。

在爱国运动的影响下,福音 医院医生傅连暲激于民族义愤,毅然签名通电全国,反对英、日帝国主 义势力的入侵。在声势浩大的反对声浪中,外国人感到大势已去,福音 医院的洋院长和洋医生们纷纷夹着尾巴逃之夭夭。就这样,善良正直、 医术精湛而且人缘极好的傅连暲,被人们公推为福音医院的院长,代替 英国人主持医院的全面工作。这年,傅连暲才31岁。

英国人虽然走了,福音医院与外面的联系却没有因此而被隔绝。傅 连暲以一位职业医生特有的敏感,关注着中国形势的发展。

第一次国共 合作,北伐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然而人们的喜悦还没有维持多久,蒋介石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 命群众。 一时间,白色恐怖的阴 霾笼罩华夏大地。中国共产党 人为了挽救革命,奋起反抗,树 起了自己鲜艳的旗帜,发动了 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傅连暲从报纸上获悉南昌 起义的消息,并且从当地党的 地下组织人员口中知道了起义 的原因,他特别关心这次起义 的进展。后来得知起义军退出 了南昌,正向南而来,后面还有国民党钱大钧部的追击。眼看一场恶仗在所难免,出于对国民党蒋介石 背信弃义屠戮革命盟友的憎恶,傅连暲深为这支革命武装的命运担忧。

傅连暲任院长的福音医院,中央红色医院的前身。

傅连暲的举动,都进入了密切关注他的汀州共产党地方组织的眼里。

8月中旬的一天,汀州地下党一位负责人秘密拜会傅连暲,亮明自己的身份后,诚恳地说:“傅院长,我党南昌起义的部队已到江西的瑞金 和会昌一带,马上还有恶仗要打,到时一定有许多伤病员需要救治。我 们考虑到你的情况,所以来找你,希望你能尽全力救治我们的伤病员。”

这位负责人与傅连暲早就认识,双方有较深的交往。傅连暲原先只 是把他当成思想比较进步的朋友,而不知道他就是共产党,并且是一位 负责人。现在他找上门来,傅连暲感到是对自己的信任,心里有一股莫 名的兴奋,不假思索地表示:“医生当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我一定尽自己 的努力,挽救伤病员的生命。”

这位负责人听出来了,傅连暲的话语中,除了要尽医生的职责外,分明还包含着某种对进步组织的希冀和向往。

他不无兴奋地紧握着傅 连暲的手,道:“好,我在这里先谢谢你了,拜托了!”边说边重重地摇了 摇对方的手,这使傅连暲分明感到肩上责任的分量,郑重地点了点头。

傅连暲是何许人也,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傅连暲出生于1894年的汀州(今长汀县),父亲傅贵成、母亲官福娣。当他呱呱坠地之际,正好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所以他的乳 名叫太阳生,并以“日新”为名。

因家境贫困,为了谋生,傅贵成夫妇由乡 下迁到汀州县城,靠当码头搬运工和替人缝洗衣被勉强度日。傅连暲的 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傅连暲很小就被父母抱着入了教。

傅连暲现名 也就是在进教会小学堂时取的,这个日字偏旁的“暲”字,既是“日光上进”之意,也是表示他诞生到世界上时正好是太阳升起的时光。傅连暲中学毕业后,进入英国基督教会办的亚盛顿医馆, 一面学习, 一面为学校放牛、挤奶、做卫生。

1914年,年满二十的傅连暲与童养媳刘赐福结婚。母亲和妻子的名字都沾个“福”字,可并没有给这乱世草民之家带来什么福气。就在这 年,傅连暲的父亲积劳成疾,撒手西去。为给他治病和办丧事,傅家欠了 三百多元债,债主们天天登门逼债。生活的担子加重了,为了完成学业, 傅连暲更是咬紧牙关,过着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涯。

次年,他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为了家中生计,他立即受聘为汀属八县的旅行医生,整年跋涉于山谷溪流和荒野之间,历尽了艰辛。

1918年,傅连暲因出色的医术升任汀州红十字协会主任医师。1920 年转到亚盛顿医校任教,并兼福音医院医生和省立男中、女子师范学校的校医。

基督教的洗礼,父亲傅贵成的染病身逝,使傅连暲决心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做个称职的好医生。1922年,傅连暲自费重刻并印制明代洪应明著《菜根谭》300册,分赠国内藏书楼与图书馆。难能可贵的是,傅 连暲在行医期间,还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经常出手救助贫苦病人,有时 不仅不收钱,经常慷慨解囊,免费治病、送药,从而获得老百姓的敬重。

随着中国人民的日益觉醒,大革命风云迅猛发展,强烈地震撼了帝 国主义在华势力。在迭起的革命浪潮前,福音医院的外籍院长、医生和 护士被吓得逃回了国内。作为新任院长,傅连暲以主人翁的热忱,领导 建设这所著名医院,希望它能真正为天下无钱治病的穷人带来“福音”。

“城头变幻大王旗"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畸形社会现 实,使傅连暲不仅行医治病,也日益关心起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来。

1926 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傅连暲在连城结识了国民党左派人士、后来 成为闽西共产党领袖的邓子恢。在此前,傅连暲曾阅读过邓子恢创办的 《岩声报》,对这份旨在“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推广革命思潮,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纸颇为喜爱。他坦诚地向邓子恢倾谈了自己 寻找出路的苦闷。

邓子恢对傅连暲的医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个医生,也是个基督徒,但不管怎样,你必须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对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就不能不管! 治病首先要治国,国不治,则病难除啊!”

邓子恢的这番话,使傅连暲深受教育。治病治病,祖国大病缠身,怎么治呢?他想了想,道:“洋人都骂我们是东亚病夫,我想医学救国。”

“哦,这与我国作家鲁迅先生最初的想法倒是一致的。”

邓子恢说 完,见傅连暲对鲁迅不太熟悉,便告诉他:“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时和你 一样,是学医的,他希望通过医学救国。但是, 一部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 电影,使他的医学救国的幻想破灭了,他认识到:国不治,就是身体强 壮,也免不了被人杀死的命运。于是,他改行写文章,宣传革命真理,号 召大家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

原来这个叫邓子恢好生敬仰的鲁迅先生竟然也曾经主张医学救 国,在这个幻想破灭之后又另找救国出路,他真是个有思想的人。医学 救国看来真是行不通,国不治,就是成了像华佗孙思邈这样的医仙药 圣,能开出成千上万个灵丹妙方,又有何用?

邓子恢见傅连暲迷茫之余又心有所思,不失时机地递上一份自己 主办的《岩声报》,指着上面一段话给他念起来:“帝国主义、军阀、买办 阶级,狼狈为奸地来扑噬我们,扑噬我们中国,所以他们是我们的国仇 ……此仇可以不报吗?

帝国主义、军阀、买办阶级,可以不打倒吗?

帝国 主义一天不打倒,则加在我们身上的锁链一日不得脱落,我们一日得不 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所以帝国主义与我们是‘汉贼不两立’。”

与邓子恢一席话,傅连暲感觉眼前清楚多了。

这次见面时,邓子恢还把瞿秋白的《新社会观》送给傅连暲。这本书 收集了瞿秋白著译23篇,是瞿秋白所写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傅 连暲一生影响很大。

他后来曾说:“瞿秋白所著之《新社会观》,给了我极 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懂得革命的人生观,因此更加同情革命,并进而直接参加革命。”

正当傅连暲日益同情革命时,为南昌起义伤员疗伤治病的重任落 在了他的肩上。

承诺接受这个重任后,傅连暲立马开始着手布置医院,做好接收伤 病员的准备。他清楚,光靠自己这家小医院,要接收一支大部队的伤病 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又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到处奔走,和汀州全城的医生约好,有伤员来时就以福音医院为中心,成立合组医院。

他 还到自己担任校医的学校,发动教员和学生来帮助做护理工作。此外, 他还以博爱和人道的名义,向商人募集了一大笔费用。做了这些准备工 作,傅连暲心里才比较安稳了一点。

不久,一位扎着武装带的年轻军官被人带来找到了傅连暲。他自我 介绍是南昌起义部队的副官,奉命先行来检查接收伤病员的准备情况。

“早已准备好了。”傅连暲介绍完情况,又带着这位军官在医院内外 观看了一遍。年轻军官认真察看了手术室和安置伤员的地方, 一个劲点 头称好。

8月下旬,南昌起义军和国民党的部队在江西的壬田和会昌先后打了两场大仗。很快,起义军的三百多位伤员被送到汀州来了。傅连暲发 动全城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先行将伤员安置好,然后分类处理。

在检查伤情时,傅连暲发现,由于会昌离汀州有180里山路,加上气 候异常炎热,许多伤员的伤口都感染化脓,伤势严重。

“必须尽快开刀!”傅连暲发出第一号命令,医生的经验告诉他时间 就是生命,必须尽早采取措施处理。但是,全医院能够动手术的外科医 生只有两个,两个人要给三百多人动手术,还要进行其他治疗,其难度 可想而知。

“一定要尽我们的全力,人不够,我也算上。”傅连暲不假思索地说。 他学的是内科,外科只懂一些,也比较少用,但在这关键时刻,他顾不得 许多了。

就这样,傅连暲临时凑起了一个三人手术小组。

手术一个接一个,紧张得令三位医生透不过气来,但没有一个人叫 苦,只要没有累趴下,就决不下手术台。傅连暲和大家一起,忘记了白天 和黑夜,忘记了做过多少个伤员的手术。他只知道,经过自己与死神和 痛苦进行全力抗争,有许多伤员的生命保住了,有许多起义军兄弟的伤 痛减轻了。

医院里是紧张的抢救,医院外一派热火朝天。起义军开到汀州,这 是百年难遇的大事情,人们都想亲眼目睹这一盛事。傅连暲等人忙得连 轴转,根本无暇他顾。他们在病房里就可以听到大街上整齐的步伐声、 口号声和沸腾的欢呼声,心里虽然痒痒的,谁都想到外面去,哪怕看一 眼也好,但他们谁也没有离开伤员半步。

忽然有一天,傅连暲接到一个通知,要他去听报告。他真是喜出望 外,大家也都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似乎他是一个最幸运的人,并且嘱 咐他: 一定要把看到和听到的赶快带回来讲。

本来傅连暲不想离开伤 员,但人们都对他寄托着希望,而且伤员的情况也基本稳定,所以他还 是去了。

一到街上,傅连暲就贪婪地注视着一切不同之处:到处是革命军事 委员会的布告,用石灰水刷在墙上的大幅标语,粘贴在电线杆上的传 单,上面写着:“革命者起来”、“没收大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打倒 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打到东江去,建设根据地”……街角巷口, 人们东一群西一伙,在听政工人员演讲。 一切的一切,都使傅连暲感到 格外新鲜、亲切,身心分外的愉快、激奋。

报告会在汀州师范学校的礼堂举行。傅连暲到时礼堂里已经坐了 三、四百人。台上站着一位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人,正在富有激情地作 报告:“乡亲们,三百年前,我也是汀州人……”

后来傅连暲才知道,他就 是1926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的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著名檄文的郭沫若。郭沫 若是在参加南昌起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的祖籍是宁化,隶属汀 州。郭沫若那和蔼可亲的神态,热情幽默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吸引了 傅连暲和无数颗热望革命的心。

继郭沫若演讲的是另一位戴眼镜者,他身材瘦小,精神却非常饱 满,穿一身朴素的蓝布制服,颈项上系条鲜艳的红领巾,说起话来声音 响亮,充满感情:“我们这支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工农自己 的军队,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我们要打到广东去,建设根据地,实现土 地革命 …… "

他那铿锵的话语,加上有力的手势,使听众的情绪不由得被他紧紧 抓住,和他一同悲愤,一同激昂。平时不易激动的傅连暲,也深深地被他 的革命激情所感染,后来他得知这位就是恽代英。

这场报告会,使傅连暲受益匪浅。回来后他一宣讲,医院上下都极 受鼓舞,医护人员以更充分的激情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没有硝烟的战 斗中。

在这批伤员中,有中共传奇式的将领的陈赓大将。当时陈赓是起义军的一位营长,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左腿两处中弹,膝盖处的筋被打断了,且胫骨骨折。陈赓被安排住在福音 医院附近的新安楼。

当傅连暲给他治疗并检查伤势时,不禁大吃一惊: 陈赓脸色焦黄,伤腿肿得很粗,红而发亮,由于失血过多,身体非常虚 弱。就连司空见惯,经常与缺胳膊断腿的伤者打交道的傅连暲,揭开陈 赓的被单时,心也止不住颤动。

傅连暲小心翼翼地给陈赓进行检查和治疗。他知道,每触动一下伤 腿,都会给伤者带来难以忍受的剧痛。但陈赓总是对傅连暲说:“不要 紧,你尽管治,我能忍受得了。”

治疗时,陈赓不仅不叫一声痛,还满有兴致地和护理他的谭惠英说 话,病房里总是充满他那爽朗的笑声。

陈赓那乐观的情绪,坚定的笑容,风趣的语言,使傅连暲极为钦佩。 只有抛弃小家,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共产党人,这些特殊材料制成的 人,才能有这种精神境界。这也是傅连暲行医十几年来所仅见。

像这样 一个年轻、勇敢、有才干的革命军官,他一生可以为劳苦大众做多少事 啊,一条腿对他来说又是多么重要。傅连暲看着陈赓那年轻而坚定执着 的面孔,心想:我作为一个医生,有责任挽救军人这一条伤腿。他暗暗下 定决心。

按照常规,像陈赓这样的情况,要保住性命只有截肢一条路可走, 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但陈赓的勇气,和傅连暲自己的钦佩之情,促使 他下了决心,果断地为陈赓制定了“保守疗法”的治疗方案。

傅连暲细心地为陈赓接上断骨,认真清理周围已经感染坏死的腐 肉,敷上药物,然后每天用“由素”(一种药名)给伤口消毒,用夹板固定。 在治疗过程中,陈赓积极配合,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与伤病作 斗争。

在当时磺胺药、抗生素都尚未问世的情况下,傅连暲一方面为陈赓 的伤处仔细清创与勤换消毒敷料, 一方面把自己订购的鲜牛奶让给陈 赓喝,以提高他的身体机能。

1927年傅连暲33岁留影

从护理员口中,陈赓得知傅 连暲曾经得过肺结核病,卧病两 年后虽已大体好了,但身体一直 很弱,所以他也很需要营养。陈赓 坚持不肯接受这份珍贵的馈赠。 傅连暲真挚地说:“你现在的情况 更危险,比我更需要营养,我的病 已经就是这个样子,少喝几次牛 奶关系不大。”

为了保住陈赓的腿,傅连暲 真是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各种办 法。在他持久而慎重的医疗护理 之下,陈赓的伤腿终于保下来了。 看到陈赓能下地行走了,不独陈赓,就连傅连暲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由于这样一段奇特的经历,使得两人结下了生死之谊。当后来陈赓 得知傅连暲到瑞金参加了革命时,异常高兴,他从傅连暲对起义军的同 情和对伤员的精心救治,知道迟早都会有这么一天。

1952年,陈赓在他的回忆文章《从南昌到汕头》中,还专门谈到了这段经历,充满感情地写 道:“……他(指傅连暲)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位同情我们的医生。承他尽 心照护,我的腿终于保住了,我直到现在都很感激他。”

陈赓庆幸自己能 遇上傅连暲这样既有民族正义感和同情心,又有精湛医术的好医生。他 一直记住中秋节这一天是傅连暲的生日,所以后来每逢月圆中秋时,他 都要亲自登门祝贺,即使不在本地,也不忘致电或写信祝贺。

1961年,陈 赓病重垂危之时,仍不忘中秋之事,叮嘱家人说:“每年中秋节不要忘 了向傅连暲同志祝寿啊!”

在南昌起义部队伤员中,另一位叫傅连暲好生敬佩的是徐特立。

时任师政治部主任的徐特立年过半百了,而且身患重病,对革命前 途却满怀了必胜的信心。从他那里,傅连暲了解到了全国各地如火如荼 的革命运动,知道了周恩来和毛泽东等革命阵营中了不起的人物,对他 们充满了钦仰之情。得知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到了长汀,傅连暲渴望相 见的心立时强烈起来。

在徐特立的安排下,几天后,周恩来看傅连暲来了。傅连暲做梦也 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周恩来竟然如此年轻英俊。联想到陈赓,联想到徐 特立,他从内心感叹,共产党的人真是了不得。

周恩来亲切地向傅连暲表示了热忱的谢意,傅连暲连忙道:“同情 起义军,为你们行医治病,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不论谁有病,我都 会看的。”

周恩来沉吟片刻后,语气温和地说:“人道主义精神,恐怕有两种 吧 ? ”

迎着周恩来那明澈的目光,傅连暲感觉他那双闪着智慧光芒的大 眼睛,似乎能看到人的心灵深处,他静静地听周恩来说下去:“傅医生, 你想过没有,假定一个医生治好了刽子手,医好了强盗,那是什么样的 后果呢?”

这话,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汀江,在傅连暲心头掀起了层层浪花。 这可是自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他睁大眼睛悉心听周恩来讲人道主义。

“傅医生,人道主义也要为革命啊!”周恩来语气深沉地说,“给敌人 以人道主义,就是对自己同胞的残忍 …… ”

周恩来那精深的革命道理,继邓子恢之后又一次敞开了傅连暲心 灵的窗扉。

在谈话中,傅连暲主动谈及了基督教问题。周恩来诚恳地说:“宗教 信仰,个人有自由。我们共产党是无神论者,但不能强迫所有的人都不 信神。觉悟要慢慢来嘛 …… ”

末了,周恩来又添上一句,“傅院长,你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人,虽然英国人对你的帮助,上帝的教义,限制了你的思想,但我相 信你会追随真理,走出狭小天地的!”

咀嚼着周恩来意味深长的话,傅连暲一个晚上难以入眠。周恩来年 纪轻轻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徐特立年纪大了却不服老,表示 要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陈赓为革命险些丢了腿丧了命,秉信的却还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革命精神,看来共产党人真是些了不起的人 啊,我能和他们走上同一条道路吗?他开始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

在傅连暲的努力和照护下,南昌起义部队的第一批伤员,有的很快 就随部队南下了,有些伤势较重的留在福音医院继续治疗。傅连暲为起 义军无偿治疗,使他的开销大增,经济处于拮据状态,为了维持伤病员 的生活,傅连暲再次出面向当地商人募捐,想尽各种办法保护伤病员。

不久后,这批伤员也陆续出院归队,重返战场。陈赓带着还没有痊 愈的伤腿,徐特立带着刚刚退烧的身体,都走了。可是他们救国为民的 信念,乐观坚定的笑容,明朗有力的话语,却在傅连暲心中留下了永难 忘怀的印象。

正因为傅连暲在医治南昌起义军受伤将士中做出过突出贡献,所 以,在以后中央对傅连暲的悼词中,明明白白地写上,傅连暲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27年。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