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千年来,东西方各国在各自发展与演进的进程中,便存在着地域、气候、语言、行为习惯等诸多差异,从而导致二者之间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也出现了千差万别。
几千年来,东西方各国在各自发展与演进的进程中,便存在着地域、气候、语言、行为习惯等诸多差异,从而导致二者之间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也出现了千差万别。
尤其是,西方文明经过一场规模空前、卓有成效的工业革命后,仅在近现代几百年的短短时期内,就由一个相对愚昧、封闭、落后的城邦迅速转变为科技发达,制度优越,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国家,而后便通过殖民政策不断向全球掠夺资源,才成就了其所谓的现代文明!
然而,当某些无知的民众无底线地去跪舔西方文明,乃至产生“国外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觉时,殊不知,西方许多看似文明、绅士的生活方式,早在四千年前便被中国淘汰,就比如刀叉文化。
西方刀叉文化的演进与意义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筷子就已然被中华百姓普遍使用的时候,那时的西方世界,仍处于愚昧、落后的原始状态。
这时西方人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几个身材健硕的大力士手握巨大的斧子,长剑来给食客们分发食物,而食客得到自己的食物后,便会直接用手抓的形式将食物送入口内,应该说,这是一幕相当滑稽、低级的进食画面,表明处在中世纪的西方城邦,其生产力与创造力都被先进的中华文明远远地甩出一大截。
那时的西方人与中华周边的游牧民族十分相似,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们都过着居无定所,流浪漂泊的放牧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是一块丰沃的草地与一条蜿蜒的小河,让他们产生了在此长期定居的打算。
于是,长期以牛羊肉为主食的生活,让他们逐渐养成了使用刀叉等工具来切割大块肉制品的习惯。
从用锋利的刀宰杀、解剖、切割鲜血淋漓的牛羊肉,到逐渐懂得用火加热将腥膻变为熟食,最后再用尖细的叉子送入口内,西方人餐桌从野蛮走向文明,客观地说,应该是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后来,随着刀叉文化在西方世界的演变与普及,逐渐让他们养成了“分餐制”,与中国人几千年同桌共食相比,西方人这种分而食之的生活习性,也逐渐衍生出他们追求个体独立,倡导个性自由的文化心理,这便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但殊不知,早在距今四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便出现了先祖使用刀叉的生活场景。
刀叉文化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
近年,权威考古专家在西北齐家文化遗址的废墟中,发现了一组呈三齿状的骨制餐叉,正是这一惊人发现,让专家断定:在距离西方人普遍使用餐叉十分遥远的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的老祖先们便已然将餐叉当作了常规食器。
颇有意思的是:祖先们所使用的骨质餐叉其形式大小竟然与西方近乎雷同,而且据专家考证,此类餐叉在四千年前应属于套装,分别由叉、勺、刀三部分构成一套完整的食器体系,这与现代西方流行的餐具配置又是如出一辙。
到了商周时期,此类餐叉得到了大面积使用,经过对殷墟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其间在洛阳出土的各类餐叉就多达五十余件。
秦汉以后,餐叉的样式变得丰富多样,比如:在粤地出土过东晋铁制餐叉,一组元代时期的组合刀叉也在西北甘肃的漳县被成功挖掘,与之同时代出现的还有山东出土的一组带有竹鞘的刀叉。
以上处在中国不同时期餐叉的出土现世,已然有力地证明了刀叉文化在中华大地的源远流长,远远早于西方很长时间,更让人惊叹的是: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上,一组精美餐刀的出现,则让中国人使用餐刀的饮食习性追溯地更为久远。
那么,在中国普遍使用的筷子是何时取代刀叉,占据主导地位的呢?在中国文化中,筷子又被附着上了哪些文化意义呢?
以箸筷代替刀叉,中华思想精髓的深刻体现
在原始社会末期,火的使用,让熟食出现在了先祖们的陶罐内。但因其烫手,智慧的先人们便用两根木棍取代了手,将它伸进滚烫的陶罐,夹取食物。
因此,筷子最早被称为梜和箸,一般为木制,所以经过千年风雨的侵蚀,现代人已经很难在考古遗址中看到古代木筷的实物。
但在各类流传至今的典籍当中,我们仍可感受到早在先秦时代便大面积使用筷子的印迹。《礼记·曲礼》中便有汤中的菜叶要用筷子夹而食用的描述,《史记》中也有商纣王使用象牙箸的记录。
原本在商周时期,筷子只能被宫廷贵族们使用,民间百姓仍然以刀叉作为食器进行进食,但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筷子也被赋予了相当重要与伟大的哲学况味。
在中国人的哲学认知中,世间万物都是一阴一阳对立而统一的存在体,比如:天为阳,地便是阴,男为阳,女便为阴。因此,两根同样的筷子也被当作对立而统一的存在,通过手指关节的灵活使用,丰盛的菜肴便被送入口内,从而解决人们的温饱,满足人们的食欲,这在古代中国人的认知里,蕴含着“指掌乾坤”的美好寓意。
另外一方面,烹饪技术的不断升级与进步,也使筷子逐渐取代了刀叉,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据相关资料证实,早在春秋时期,各地的“分而治之”,也促使中华菜肴呈现出相当浓郁的地域特色,乃至逐步发展为驰名中外的“八大菜系”。
菜品的丰富也使饮食的侧重点发生改变,除了饱腹外,人们更多将精力放在对各大菜系的品尝上,人们往往会从色、香、味三个不同角度仔细对一道菜进行品鉴,在这习惯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
而在品鉴的过程中,方便轻巧的筷子无疑是优于刀叉的最佳食器!故此,大概在秦汉时期的中华大地上,筷子便取代了刀叉,成为王公大臣与黎民百姓都在普遍使用着的一种进食工具!
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固然是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但我们原始先祖们使用刀叉的史实恰恰说明:在人类从野蛮迈向文明的伟大进程中,东西方人类其实走得亦是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
先辈们一代代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用智慧与毅力为我们开创了如今的伟大时代,我们除了崇敬与膜拜之外,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人类已身处“地球村”,将共同背负起未来的命运走向。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聚合,在西方文明面前,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不盲目自信,有意贬损,也不自惭形秽,一味跪舔。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对于中餐馆摆放西方刀叉我们乐见其成,而筷子文化在世界各地深入推广,我们更是翘首以待!
来源:文史武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