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牌们如果接入了闪购,可以同时出现在淘宝主站和淘宝闪购的频道页,在搜索页还能得到加权曝光,显示“闪购”的特定标识。这还没完。
01
淘宝阵营的第一个变化是,天猫上线了“即时购”业务,把己方阵营的即时零售资源,拓展到了核心电商品牌。
你还记得阿里业绩会预告过的,要劝说天猫平台的品牌旗舰店们也来做淘宝闪购吗?不到10天就兑现了。
9月8日,天猫上线了“即时购”业务,鼓励天猫品牌商家们进驻闪购通道,为淘宝闪购提供货源。
品牌们如果接入了闪购,可以同时出现在淘宝主站和淘宝闪购的频道页,在搜索页还能得到加权曝光,显示“闪购”的特定标识。这还没完。
在淘宝之外,闪购品牌门店们还能入驻饿了么App、支付宝和高德等等,作为“一店通多端”,获得阿里系的不同流量。这个诱惑力可不小。
天猫说,目前已经有260多个大众消费品牌加入了自己的即时购,比如VERO MODA、JACK & JONES、珀莱雅,都在其中。今年的双十一,即时购也会成为天猫的营销重点。
02
高德进场
淘宝阵营的第二个变化是,9月10日,阿里巴巴26周年庆这一天,它旗下的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
这个扫街榜,是一个本地生活服务的评分和推荐榜,覆盖美食、景点、酒店等各种业态,可以从综合评分与排名维度对商家进行展示。其中的“烟火小店榜”,首批就覆盖了61个城市的2962家烟火小店。
你肯定看出来了,这直接对标的是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而且,它还比大众点评多了5000万用户的13亿次导航数据优势。
你还记得蒋凡预告过的,阿里已经在部分城市测试到店业务吗?这个预告应验在高德身上了。
高德地图说,这个“扫街榜”,同时有真实的出行热度和体验品质支撑。
凭什么这么说?高德的理由是,自己近一年来攒下了5132万人的13亿次导航数据,知道用户多次反复去了哪118万家店铺;而且,在计算这些线下门店的真实口碑时,还会去考量用户们的芝麻信用,来评估他们的打分可信度。
你肯定知道,在大众点评平台上,线下餐饮门店是可以自己刷好评的,比如开了个新店,送一堆的试吃资格,邀请高分大V来打好评。你去一个陌生餐馆吃饭,服务员也很可能会告诉你,打好评能送凉菜、送饮料,甚至接过你的手机替你发好评。
而高德地图说,高德扫街榜,用真实复购次数、用户芝麻信用这类数据,来论证自己比同行们的美食、好店排行榜,要更可靠。
这还没完。高德扫街榜还推出了“烟火好店支持计划”:要发放超过10亿元补贴,送消费券,补贴公交地铁、打车和加油,鼓励用户们出门消费;还要拿出首页AI推荐、搜索热词推送、导航语音播报等资源,来帮店铺吸引客流;甚至要邀请行业达人,来帮线下门店们制作优质的推广内容。目标是,每天为线下餐饮服务业带来额外的1000万客流。
你看,“你美团不是要团结商家、替他们增加到店流量吗?我也能做”。
这也还没完。高德地图CEO郭宁还承诺说,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用真实来支撑榜单的核心生命力。你肯定听懂了,这多少也在暗示对手的评分榜单,有商业运作的痕迹。
从天猫和高德的进场,我们可以确认,阿里在这场即时零售商战中改变了战术,从单纯价格战,转向用户和商户的精细化运营了。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点年纪,可能还会记得,在10年前,互联网行业有个共识是,“腾讯强产品,阿里强运营”,当年那个强运营的阿里,似乎真的回来了。
03
美团应对
那么,美团和京东怎么办?
美团也快速做出了反应。
就在高德扫街榜发布的同一天——9月10日,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首批品质外卖就覆盖全国超过1400家的2025“必吃榜”上榜餐厅、近30家的2025“黑珍珠”上榜餐厅,以及近1500家高星酒店餐厅,从低端到高端一网打尽。
高德不是说自己的评分体系有导航数据支撑吗?美团也亮出了自己的数据实力。美团说,自己这一方有超过3.63亿条的真实评价,小店的标准评分要≥4分,而且外卖评分≥4.5分,才能上榜。
你看,美团也在外卖战场上区分出了阵型:拼好饭继续占领性价比的用户心智;品质外卖则去抢夺高品质的用户心智。
而相比之下,京东在三家之中却显得相对沉默。
04
京东应对
京东躺平了?当然也不是。京东高管也在自家业绩会说了,自家的外卖业务也是要做十年二十年的。
那京东在忙什么呢?它有一个动作非常有意思:不动声色地撬动了外卖领域一个战况不那么激烈的子赛道——家政外卖。
一个可能被我们忽视了的信息是:2025年618,京东的家政服务成交额突破了1亿元。这个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有京东的刻意用力。比如,它在618期间就刻意放大了家政业务的推广力度,2小时保洁不到50块钱,空调清洗每台63块钱,洗鞋13块钱,都是刷新行业的低价。
高德地图不是也要推出10亿元的到店补贴计划吗?京东在2025年,也有一笔10亿元的资金投入,是用来给它家政业务里的保洁师们提升收益和合作体验的。
它在年初还启动了一个“百县十万人招募计划”,要在全国县镇招募10万名保洁师,还在全国几大主要劳务输出地建了家政培训基地,来自建标准化家政产能,希望2025年内覆盖100个城市。
在需求端,京东家政也做了品类扩展,从普通的保洁、清洗、做饭、收纳,到护士上门打针采血、换药拆线,甚至中医养生,都涵盖了,都是自营的。它还把自己的家政服务整合到了PLUS会员体系里,让会员们用5个积分兑换2小时保洁,3个积分兑换洗衣洗鞋。
你看,一边是低价,一边是品质,一边是扩展业态和版图,跟3月份进入外卖行业的策略一样一样的。
广义上,这当然也算外卖和闪购竞争,只不过送上门的不是商品,而是生活服务。美团说“万物到家”,而京东干脆再推进了一步,把“服务到家”也操作起来了。
你还别说,自营家政业务,还真可能被京东做成优势。因为家政服务低频高价,信任度成了关键变量,往这样的市场输送正规军,正是京东在过往做自营电商、自营配送时攒下的口碑和基因优势。
以上是2025即时零售大战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值得我们继续追踪的几个战况:
阿里让天猫加入了闪购,让高德进入了到店市场,走上了美团的路。
为了应对阿里,美团重启了大众点评的品质外卖,跟它的拼好饭业务,形成高中低端的全覆盖。而“品质外卖”,又是京东年初进入外卖市场时的主打卖点。可以说,美团走上了京东的路。
京东呢?避开正面战场,在“家政服务到家”这个赛道上发力,走上了58同城的路。
58同城怎么办?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种错位竞争的背后,各家都在为“万物到家”的终极战场卡位。这个战场下次出现整体性的战术变阵,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谁先用上了机器人,还是谁又发明了新市场?我们会继续关注。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