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字时,为何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竖着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07:49 1

摘要:这种书写方式延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才逐渐被横排左行的现代书写方式所取代。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物质文化发展轨迹?

当我们翻开任何一本古籍,或是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时,都会发现一个与现代截然不同的现象——文字从上到下竖排,从右向左排列。

这种书写方式延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才逐渐被横排左行的现代书写方式所取代。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物质文化发展轨迹?

现代人或许很难想象,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从左到右横排书写方式,在中国不过百年历史。这一变革始于清末民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1904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出版的《英文汉诂》开创性地采用了横排印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横版书籍。这本书如同一粒种子,悄然播下了书写方式变革的希望。

真正促使书写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1956年1月1日,一项影响深远的决定正式实施——全国所有报纸书籍统一采用横排左行的印刷方式。

这一改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现代阅读习惯和书写效率的充分考虑。横排文字更符合人眼的生理构造,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与西方主流书写方式接轨,便于国际交流。

要理解古人为何选择竖排右起书写,我们必须回溯到文字诞生的源头。在笔墨纸砚这些"文房四宝"出现之前,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方式是在硬质材料上刻写。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石刻文字,都采用了从右向左的排列方式。

这种选择有着深刻的实用考量。考古发现显示,大多数刻工都是右利手。他们左手持钎,右手执锤,自然形成了从右向左的发力方向。若从左向右刻写,不仅手臂活动受限,还容易因锤击震动损坏已刻好的文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90%以上都遵循这一规律,足见其合理性。

竖排书写同样源于实用需求。龟甲兽骨经过火烤后,往往产生纵向裂纹,顺着这些天然纹路刻写更为便捷。

同时,汉字的结构特点也适合竖向书写——每个字的收笔多在下方,竖排能使笔势连贯,提高刻写效率。这种实用主义的考量,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早期文字载体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历史进入简牍时代,竹木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从右向左竖排的传统却得以延续。战国至汉代的简牍通常由多片狭长的竹简或木简编联而成,书写时左手展卷,右手执笔,这种操作方式天然适合从右向左书写。

试想,若采用现代横排方式,书写者的右手会不断压住未展开的简册,极为不便。而竖排右起则能让简册随着书写进程自然展开,右手活动空间充足。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的排列方式,生动展示了这一实用智慧。考古发现证实,从战国到东汉,90%以上的简牍文献都保持着这一书写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简牍时代毛笔已开始广泛使用。柔软的毛笔与硬质的简牍形成奇妙组合,从右向左书写能避免手腕蹭花未干的墨迹。这一细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也有体现,尽管材料变为丝帛,书写方向却依然遵循传统。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轻便廉价的纸张逐渐取代笨重的简牍。按理说,书写材料的变革可能带来书写方式的改变,但事实却出乎意料——从右向左竖排的传统被完整地"移植"到纸张上。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虽已不存,但唐代摹本清晰展现了纸张上的竖排书写。这种坚守既有文化惯性的作用,也与毛笔书写的特性有关。竖排书写时,手臂自然悬空,不会压住刚写的字迹;长幅纸卷从右向左展开,与简牍使用方式一脉相承。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在元清两代非汉族政权统治时期,这一书写传统仍未改变。元代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清代《四库全书》的抄写格式,都严格遵循着古老的书写方向。这反映出文化传统强大的延续性,也说明这种书写方式确实适应了当时的技术条件。

随着硬笔的普及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竖排右起书写方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开始倡导书写改革。1920年代,部分进步刊物尝试横排印刷,但因习惯势力太大未能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工作系统展开。横排书写不仅能提高阅读效率,还便于混排阿拉伯数字、数学公式和西文内容。

1955年,《光明日报》率先改为横排,读者反响良好,为全国性改革奠定了基础。到1956年,所有出版物统一采用横排,标志着延续三千余年的竖排传统正式退出日常书写领域。

然而,这一传统并未完全消失。今天的书法创作、古籍出版、楹联题写等场合,依然保持着竖排右起的古老形式。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中文印刷品也仍以竖排为主。这种古今并存的局面,正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复杂互动。

来源:无风却起念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