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口成本激增:中国机器人产品对美出口占比约 18%,其中工业机器人(如焊接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如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受影响最大。以某工业机器人企业为例,其出口美国的产品单价约 20 万美元,加征 34% 关税后,单台成本增加 6.8 万美元,
特朗普政府于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的 “对等关税” 政策,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34% 的高额税率,这一政策对机器人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出口成本激增:中国机器人产品对美出口占比约 18%,其中工业机器人(如焊接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如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受影响最大。以某工业机器人企业为例,其出口美国的产品单价约 20 万美元,加征 34% 关税后,单台成本增加 6.8 万美元,毛利率可能从 35% 压缩至 18%。供应链重构压力: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进口依赖度仍高达 40%,其中美国供应商占比约 15%。加征关税后,进口零部件成本上升约 10%-15%,导致中游本体制造企业利润率下降 3-5 个百分点。在关税政策倒逼下,机器人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但技术瓶颈与市场惯性仍构成挑战:
核心零部件突破:减速器: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企业已实现 RV 减速器国产化,精度达 95% 以上,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30%。青岛丰光精密 2024 年推出的微型谐波减速器,适配人形机器人手指关节,已通过内部技术验证。伺服系统:汇川技术 2024 年通用伺服系统市占率达 28%,超越西门子、安川等外资品牌,成为国内第一。控制器:新松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已批量应用于比亚迪、富士康生产线,性能对标 ABB。政策与资本支持: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 “具身智能” 和 “智能机器人”,中央财政安排 500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广东、上海等地设立千亿级机器人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减速器、传感器等 “卡脖子” 领域。市场需求驱动:国内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2024 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29.1 万台,同比增长 31.2%,国产市占率提升至 58%。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临近,优必选、越疆等企业推出价格低于 20 万元的产品,加速商业化落地。短期阵痛:成本传导与利润挤压:出口企业面临 “关税成本 + 汇率波动” 双重压力。例如,某协作机器人企业对美出口占比 40%,加征关税后需承担 15% 的成本,若无法转嫁给客户,净利润率将下降 5 个百分点。零部件进口成本上升导致国产机器人整机价格上涨约 5%-8%,可能抑制中小企业采购需求。长期机遇:技术迭代与生态重构:技术自主化:国产核心零部件性能提升,2025 年精密减速器国产化率预计突破 60%,伺服系统达 65%。产业链协同:广东 “七剑客” 企业(如汇川技术、巨轮智能)构建 “零部件 - 本体 - 应用” 全产业链,成本降低 20%。市场多元化: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2024 年中国机器人出口额增长 27%,其中 “一带一路” 国家占比提升至 35%。1. 技术壁垒:突破 “卡脖子” 环节的估值溢价
具备精密减速器(绿的谐波)、伺服系统(汇川技术)等核心技术的企业,估值溢价率已提升至 45%。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达 55%,汇川技术伺服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市场份额全国第二,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这些企业通过技术迁移与产业链协同,构建起护城河。例如,三花智控将热管理系统精密控制技术迁移至执行器温度控制模块,能耗降低 18%。
2. 场景卡位:垂直领域的订单确定性
在汽车、医疗等垂直领域建立先发优势的公司(如优必选、埃斯顿),订单确定性更强。优必选 Walker S 已在比亚迪工厂实现分拣效率提升 120%,埃斯顿 2023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 9.3%,汽车制造领域订单同比增长 35%。此外,埃斯顿与优必选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应用,极氪汽车、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已开展示范项目。
3. 全球产能布局:抗关税风险的战略缓冲
海外收入占比超 30% 的企业(如拓斯达、大族激光),抗关税风险能力显著优于纯内需企业。拓斯达在泰国、墨西哥等地设立生产基地,规避关税成本,2024 年电动注塑机在东南亚市场销量增长 50%。大族激光 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10.06%,通过墨西哥基地承接特斯拉订单,执行器毛利率提升至 40%。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机器人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来看,成本压力将加速行业洗牌,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长期而言,国产替代与技术创新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投资者需聚焦 “技术自主化 + 场景刚需 + 产能弹性” 三角模型,重点关注特斯拉 Optimus 量产受益链(减速器、传感器)、医疗 / 农业等新兴场景突破者,以及具备全球产能调配能力的龙头企业。
来源:原气星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