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文化的理论基石,历经数百年传承,被海内外太极拳各派奉为圭臬,其蕴含的 "以柔克刚"" 阴阳相济 "等哲学思想与实践智慧,不仅塑造了太极拳的独特风貌,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童旭东长期在公开文章中反复将这部经典污蔑为" 垃圾
《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文化的理论基石,历经数百年传承,被海内外太极拳各派奉为圭臬,其蕴含的 "以柔克刚"" 阴阳相济 "等哲学思想与实践智慧,不仅塑造了太极拳的独特风貌,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童旭东长期在公开文章中反复将这部经典污蔑为" 垃圾 ""狗屎",这种粗俗辱骂绝非学术争议,而是对文化遗产的严重亵渎,对公共文明的公然挑衅。我们有必要从文化价值、学术伦理、法律边界和社会影响四个维度,对这种恶劣行为进行严肃批判。
一、《太极拳论》的文化地位与不可替代性
我们要评判童旭东的言论是否荒谬,首先必须明确《太极拳论》在武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这部诞生于清代的文献,虽作者尚有争议,但自问世以来已成为所有太极拳门派共同尊崇的理论经典,其地位如相当于学领域的"论语"。文献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身法要诀、"四两拨千斤"的力学智慧、"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修炼路径,构建了完整的太极拳理论体系,为后世习练者提供了根本遵循。这种跨门派的普遍认同,绝非偶然形成的文化现象,而是历经数代武者实践检验的结果。
从文化传播维度看,《太极拳论》承载的不仅是武术技法,更是中华文化的哲学精髓。其将道家阴阳学说与人体运动规律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这种思想通过太极拳的全球传播,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据统计,太极拳已传播至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多达4亿,这些实践者中多数以《太极拳论》为理论指导。2020 年太极拳成功申遗,标志着包括《太极拳论》在内的太极文化获得国际社会的正式认可,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辱骂《太极拳论》已不仅是对一部文献的攻击,更是对人类非遗的冒犯。
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论》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开放性与实践性上。历代习武者都在其理论框架下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杨、武、孙、吴等诸多流派,但均未脱离其核心要义。许多武术学者指出的,理论是"引路的灯塔",即使在当代实践中需要新的阐释,也应秉持尊重传统的态度进行创新。而童旭东将这样一部奠基性著作斥为“狗屎” "垃圾",本质上暴露了其对太极拳文化传承脉络的无知与漠视。
二、从学术争议到文化侮辱:言论越界的本质分析
学术研究允许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对传统文献提出质疑本身并非禁忌,健康的学术讨论应具备"纯正良善的动机""公正客观的态度"和"理性冷静的表达。但童旭东的行为早已超越正常学术讨论的范畴,堕落为恶意的文化侮辱。童旭东的言论在动机、方式和内容上均违背了这些基本规范。
从表达形式看,童旭东使用"垃圾""狗屎"等极具侮辱性的词汇,并非学术商榷的专业用语,而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策略。他在 2024 年 3 月 30 日的文章中,不仅辱骂《太极拳论》是"必须送进垃圾处理厂销毁的东西",还将遵循该理论的其他流派污蔑为"在狗屎上雕花";2025年 7 月 19 日,他更用红字强调该文献"早该丢进垃圾处理厂销毁",这种持续性、重复性的粗俗表述,完全符合法律上界定"公然侮辱"的行为特征。明显是属于"恶意贬低对方人格的言论超出了言论的合理限度",童旭东的言论在侮辱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论证逻辑看,童旭东的所谓"批判"缺乏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实证基础。学术批评要求"基于准确的事实与严密的逻辑",需"在严谨考证与严密逻辑分析基础上抒发有理有据的意见"。但纵观其言论,从未就《太极拳论》的具体理论观点进行学理辩驳,既未指出文献存在哪些史实错误,也未分析其理论缺陷何在,仅以情绪化的污言秽语进行否定。这种 "无理由谩骂"式的表达,正如法院在处理学术争议案件时指出的,已不属于"意见市场的竞争",而是对文化传承的破坏性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童旭东的言论带有明显的宗派偏见与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他宣称"孙氏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在根子上就不同",试图割裂孙氏太极拳与《太极拳论》的理论联系,甚至污蔑孙禄堂先生"用垃圾装新酒",这种说法已被其他孙门弟子驳斥为对历史的歪曲。学术批评应"站在学术思想与科学发展史的高度",而不是沦为门派倾轧的工具,童旭东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
三、法律框架下的行为定性:从民事侵权到行政责任
判断童旭东行为的性质,我们必须置于现行法律框架下来进行分析。我国法律既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也明确划定了言论边界,尤其对涉及文化遗产和公共利益的侮辱行为规定了严格责任。
从非遗保护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歪曲、贬损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已随太极拳整体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该条款的严格保护。童旭东将其污蔑为"垃圾""狗屎",显然构成了法律所禁止的"贬损"行为,侵害了全社会共同的文化利益。这种行为若放任不管,将动摇非遗保护的法律基础,对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造成示范危害。
从治安管理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明确将"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列为违法行为,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童旭东在境外平台发表侮辱性言论并向境内传播,其行为具有"公然性"和"侮辱性"双重特征,符合该条款的适用条件。参考类似案例,即使是涉及公共议题的讨论,一旦演变为"恶意人身攻击",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从网络治理角度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童旭东通过《武学与武道》等账号反复发布侮辱性内容,违反了网络生态治理的基本要求。国内平台依据该规定,有权切断其信息传播链路,封禁相关账号,这既是平台的法定义务,也是维护网络文化生态的必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对学术争议与恶意侮辱始终保持清晰区分。正如法院在处理学术纠纷时所秉持的态度,司法"避免介入过多来判断学术意见是否科学正确",但对于"超出合理限度的侮辱行为"则必须干预。童旭东的言论显然不属于需要法律谦抑对待的学术观点,而是应当依法规制的文化侵权行为。
四、文化病毒的传播危害与抵制路径
童旭东的持续性辱骂行为,已对太极拳文化生态造成实质性破坏,其危害体现在多个层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抵制。
对文化传承而言,这种行为严重消解了太极拳理论的权威性。《太极拳论》作为入门者的必读文献和研究者的理论源泉,其价值已被数百年实践所验证。童旭东将其贬低为"垃圾",会对初学者产生误导,动摇习练者的文化自信,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太极拳传承的理论断裂。尤其当这种言论与"唯有孙氏拳才算正宗"的宗派主义言论相结合时,更会加剧武术界的分裂,破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
对社会心理而言,这种粗俗表达伤害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情感。全球 4 亿太极拳习练者中,多数人对《太极拳论》怀有文化敬畏之心。将他们尊崇的经典比作"狗屎",无异于对这一群体的集体冒犯,极易引发文化认同危机。事实上,已有多位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对童旭东的言论表示强烈反对,指出其行为"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文化素养"。
对国家形象而言,在太极拳申遗成功的背景下,这种诋毁行为客观上损害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声誉。当中国以"太极拳"这一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文明魅力时,童旭东的辱骂言论却向国际社会传递混乱信息,这种行为正如批评者所指出的,"无疑是在向境外敌对势力递刀子",严重损害了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尊严。
当然,抵制这种文化破坏行为需要多方合力。从管理层面,文体管理部门和网信部门应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对童旭东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责令其停止侵权;从平台层面,国内网络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及时删除相关侮辱性内容,封禁违规账号;从学术层面,武术界应开展《太极拳论》的再研究再阐释,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回应无端质疑;从社会层面,太极拳爱好者应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言论,共同维护非遗尊严。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捍卫。当《太极拳论》这样的文化经典遭遇恶意诋毁时,每一个文化传承者都有责任站出来发声。我们批判童旭东的辱骂行为,不是要压制不同意见,而是要划清学术争议与文化侮辱的界限;不是要搞宗派对立,而是要维护武术界的团结和谐;不是要拒绝理论创新,而是要坚持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才能让太极拳这一人类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禅良聊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