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选专业,很多人会说 “凭兴趣就好”“努力就能有出路”,但 2025 年最新就业率报告一出来,不少专业的现实让人心凉 —— 有 9 个专业就业率最低的不足 30%,最高的也才 65%,“毕业即失业” 不再是夸张说法。
提到选专业,很多人会说 “凭兴趣就好”“努力就能有出路”,但 2025 年最新就业率报告一出来,不少专业的现实让人心凉 —— 有 9 个专业就业率最低的不足 30%,最高的也才 65%,“毕业即失业” 不再是夸张说法。
这些专业要么投入高回报低,要么岗位需求少竞争烈,要么行业波动大不稳定。
今天就把这 9 个 “就业天坑” 拆透,26 届考生选专业前一定要看,别等毕业才追悔莫及。
生物科学绝对是 “高投入低回报” 的典型,就业率常年不足 30%,张雪峰老师直言它是 “劝退界天花板”,不是没有道理。
很多学生选这个专业是被 “生物医药前景好” 吸引,但实际情况是:本科毕业基本只能做实验室助理,每天洗试管、配试剂,月薪 4000-5000 元;想进研发岗(比如基因编辑、疫苗研发),至少要硕士学历,博士才能进核心团队,前前后后要熬 10 年,很多人熬到一半就转行。
更尴尬的是,就算读到硕士,岗位也不多。现在生物医药企业虽然在发展,但研发岗需求有限,更多是生产、销售岗,而生产岗技术含量低,销售岗又不需要生物专业背景,等于白读这么多年。
如果家里没资源支持深造,或者不是真的痴迷科研,选这个专业大概率会后悔 —— 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很难和就业回报成正比。
环境工程听着很 “正能量”,跟着 “双碳” 政策走,以为就业会好,可实际就业率才 35% 左右。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环保行业的岗位看似多,实则 “虚胖”—— 大部分是基层检测岗(比如水质监测、空气采样),工作环境差(要跑野外、进工厂),薪资还低,月薪 5000-6000 元,连生活成本都难覆盖;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环保技术研发这些核心岗,不仅要求硕士学历,还需要有项目经验,应届生很难挤进去。
更无奈的是,环保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遇到经济波动就可能裁员。有学生吐槽 “面试了十几家环保公司,要么薪资低到离谱,要么岗位不招人,最后只能转行做行政”。
想靠环境工程找好工作,除非能进国企(比如北控环境、苏伊士环保),但国企招聘名额少,竞争比堪比考公,普通学生很难拿到 offer。
历史学是很多 “历史迷” 的心头好,但就业市场却对它很 “冷漠”,就业率仅 40% 左右。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窄得可怜:要么考中小学历史老师,可现在老师编制竞争激烈,一个岗位几十人抢;要么考公,能报的岗位多是 “三不限”(不限专业、学历、户籍),竞争比超 100:1;剩下的要么继续读研搞学术,要么转行做和历史无关的工作(比如销售、客服)。
很多学生读了四年历史,毕业后发现 “除了会背朝代年表,啥技能都没有”。想做历史相关的文创、博物馆岗位,要么要求名校背景,要么需要实习经验,普通学生很难沾边。
如果只是单纯喜欢历史,完全可以当爱好,没必要把它当专业 —— 毕竟就业是一辈子的事,“热爱” 不能当饭吃。
哲学是 “最务虚” 的专业之一,就业率不到 45%,网上调侃 “学哲学的人最后都在思考‘我该找什么工作’”,看似玩笑,实则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
这个专业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企业招聘时很少会直接招 “哲学专业” 毕业生,能走的路基本只有三条:考公(报 “三不限” 岗位)、读研(转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向)、做思政老师(需要考教资)。
更现实的是,哲学专业的学习成本不低,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但这些能力很难直接转化为职场技能。
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 “慢就业”,或者没有明确的深造计划,选哲学专业很容易陷入 “毕业即迷茫” 的困境 —— 看着同学都找到工作,自己却只能在转行边缘徘徊。
食品科学与工程听着 “接地气”,以为能进食品企业做研发,可实际就业率才 50% 左右,而且岗位多是基层。
毕业后能去的岗位,要么是食品厂的品控(检查产品质量)、质检(检测成分),每天在车间里盯生产线,工作枯燥,月薪 5000-7000 元;要么是超市的食品采购,和专业关联度低,谁都能做。
想进研发岗(比如开发新零食、优化食品配方),不仅要求硕士学历,还需要有实验室经验,本科生基本没机会。
有学生吐槽 “读了四年食品,最后去工厂盯流水线,工资低到怀疑人生,早知道还不如学会计”。
虽然食品是刚需,但行业对高端人才需求少,对基层人才又 “不挑专业”,导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高不成低不就”。
音乐表演是很多 “艺术生” 的选择,可就业率不到 55%,“吃青春饭”“门槛高” 是这个专业的硬伤。
想靠音乐表演立足,要么是顶尖音乐学院毕业,能进交响乐团、歌剧院;要么颜值和才华兼备,能当艺人、网红;否则只能做音乐老师(需要考教资)、琴行销售,或者转行做和音乐无关的工作。
普通学生毕业后,很难靠 “表演” 赚钱 —— 跑商演赚的钱不稳定,教琴又需要积累客户,前几年收入微薄。
有学生说 “学音乐花了几十万,毕业后教琴一小时 150 元,连学费都赚不回来”。
音乐表演是 “金字塔尖” 的专业,只有少数人能站在顶端,大部分人只能在底层挣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定要慎选,别让 “梦想” 绑架了未来。
法学是 “文科内卷天花板”,就业率约 55%,每年几十万毕业生涌入市场,但好岗位却少得可怜。想做律师,要先过法考(通过率仅 12% 左右),过了法考还要熬 “实习期”,前两年月薪 3000-4000 元,没资源的话根本接不到案子;想考公,法律类岗位竞争比超 50:1,偏远地区的岗位都抢着报;剩下的只能做法务助理,做些合同整理的杂活,和 “法律精英” 毫无关系。
更无奈的是,法学专业 “学历歧视” 严重 —— 红圈所、大型国企法务部,只招五院四系或 985 硕士,普通本科毕业生连简历都过不了。
很多学生读了四年法学,过了法考,却发现还是找不到好工作,只能转行做销售、行政。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法律,能扛住法考和内卷,别轻易选这个专业。
旅游管理听着很 “浪漫”,能去各地玩,可实际就业率才 60% 左右,而且岗位多是基层,稳定性差。毕业后能做的工作,要么是导游(要考导游证,旺季累成狗,淡季没收入)、旅行社客服(处理订单、应对投诉),要么是酒店前台、服务员,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谁都能做,薪资也只有 4000-6000 元。
更糟的是,旅游行业受政策、疫情等影响大,一有波动就可能裁员。前几年疫情时,很多旅游管理毕业生被迫转行,现在虽然行业复苏,但岗位质量没提升,还是 “基层扎堆”。
有学生说 “读旅游管理是为了看世界,最后却在酒店前台熬夜值班,早知道选酒店管理还能进国企酒店”。如果想靠旅游管理 “看世界”,不如把旅游当爱好,选个更稳定的专业。
新闻传播学曾经是 “文科热门”,可现在就业率约 65%,“媒体萎缩”“自媒体冲击” 让这个专业越来越难。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台)在缩水,招聘名额越来越少;自媒体虽然火,但需要的是 “内容 + 运营” 复合能力,单纯学新闻理论的学生,很难适应 —— 不会写爆款文案、不会剪视频、不会做流量,只能做 “小编”,写些没人看的通稿。
想进大厂做内容策划、公关,不仅要求名校背景,还需要有实习经验(比如在字节、腾讯实习过),普通学生很难拿到 offer。有学生吐槽 “读了四年新闻,毕业后去公众号写推文,月薪 6000 元,还不如专科毕业的运营做得好”。新闻传播学已经不是 “写写文章就能就业” 的时代,没有硬核技能,很容易被行业淘汰。
选专业不是 “一锤子买卖”,但选对专业能少走很多弯路。
26 届考生一定要记住:别只凭兴趣选专业,要结合就业需求、行业趋势,多查就业率、岗位方向,别让 “毕业即失业” 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毕竟,好的专业选择,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来源:情感解忧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