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民宿管家还会变成品牌舆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11:47 2

摘要:他需要周三周四两晚的基础房,管家告知:周三有,周四只有套房,价格是double。A君表示他不需要套房。管家的意思是,不要就没办法了。A君又试着问能否按照基础房的价格。管家说不可以。


前阵子,看到群里有个吐槽——

A君是一位时尚博主,常会去住民宿酒店,也会拍拍照——但不是那种大动干戈的商业拍摄,并且,A君都是自费入住。

入住的体验感若是好,A君也不吝惜笔墨,在自己账号上点名安利,很多民宿/酒店事后都会专门找到他,表示感谢。

这次的吐槽,源于他订房之后,关于一家知名品牌民宿。


A君是通过管家客服号咨询的,因为之前住过其他城市同品牌民宿,且出过一篇爆文,有过交流。

他需要周三周四两晚的基础房,管家告知:周三有,周四只有套房,价格是double。A君表示他不需要套房。管家的意思是,不要就没办法了。A君又试着问能否按照基础房的价格。管家说不可以。

A君不乐意了,他生气的点在于:首先,这个套房是你们硬塞给我的,不是我要的;其次,我看你们动不动就邀请达人,请人试住体验,先不说这些达人有无转化,我是真金白银花钱的熟客、之前还免费给你们做过流量几十万的推广内容,促成不少订单——现在却拿我当韭菜?


「我想,不管在什么地方,尤其酒店,给熟客或vip升级房型不是一个常规操作吗?」A君不解的是,该民宿品牌一直宣扬的温情、人性化,在这次沟通中毫无痕迹。

「或许你会说,酒店房间数多,便于调配,民宿房间少,不方便腾挪;但我这几天看了携程,这间套房一直是可售的。」

A君后来换了其他家民宿,「现在不缺好民宿,这件事的处理让我很不舒服,以后也不会再消费这个品牌了。」

而我看完整件事,首先想到的是:管家这么做,老板知道吗?


A君的吐槽,很快引来了微信群里的「接龙」:
「我也有类似经历,第二次预订,民宿管家/客服号报给我的价格,比小红书/携程还贵。」

「我联系的民宿管家态度可热情了,说给老客折扣,我还和朋友得瑟,结果朋友打脸,说她给我的价格比抖音活动价格贵100块。」

「现在各平台价格都很卷也很透明,我能理解管家权限不够,但为什么不告诉我去这些平台预定更划算呢?是觉得我不会上网吗?」

社媒上也看到不少类似吐槽,除了感叹一句民宿的真诚何在?我更想知道:客服号这么做,老板知道吗?


「肯定不知道。」

听完这个故事的几个民宿主都给出了一样的答案。

「为了省下推广费用,我现在都自己拉团队拍视频做内容,削尖了脑袋给民宿立人设讲故事做口碑,送上门的流量怎么可能因为一间房就不要呢?」

「这样的优质客人,我们求都求不来;还是个博主,恨不得捧在手心啊!」

「现在流量这么贵,营销这么卷,能邀请到有真实流量的博主,求之不得啊,谁会在意这点房间钱。」


也有民宿主试着解读管家的行为:他们能做主的价格权限有限/或许他们觉得是在维护民宿的规则,毕竟他们所受的培训里,可能没有这一条。

几乎所有民宿主/酒店管理者都提到一点:面对这种情况,管家/员工应该先与管理者沟通/同步情况。毕竟,谁也不希望,民宿管家会变成品牌舆情的导火索。

莫村旅馆的马晖分享过一个解决办法:放权给管家,或是让他亲身参与到一些事情的决策中。


「周末来太仓吗?」2月中,收到太仓树蛙部落管家的微信。

回复「这个周末有点忙」后,管家下一句是确认地址:还是这个收件信息吗?给你寄点刀鱼馄饨尝尝。


哦,原来,又是「正是河豚欲上时」了,惊喜之外,感受到来自民宿的这份温情。

长江边的刀鱼,彼时最鲜,刀鱼馄饨才显得可贵。这一份刀鱼馄饨的成本,自然算在民宿的「支出」上。问候来自管家,背后是民宿主人的示好。

那也别寄了,直接去吃吧。从周末里腾挪出一日,我直接开车去了。

一份刀鱼换一间夜的房费?从生意的角度,或许可以这么算,但我更愿意相信,刀鱼是一份真诚的问候。


「在非标的事情上,尽量标准化」,这是民宿管家培训时的核心之一,但如何定义非标的标准化?又如何让服务在符合流程的情况下保留温度和个性?

培训手册上不会有的,这也是民宿区别于标准化酒店最动人的部分。

品牌舆情的另一面,恰到好处的个性化服务,除了能在当下满足需求,提升人们对民宿的好感;远一点,能记住品牌,促成复购。
更远一些呢?


十年前,小毛是莫干山的第一代管家,他有一份自己的「人情录」。

逢年过节,他会给朋友们发出各种来自山乡的好礼:琵琶花蜜、梯田籼米、古法米酒,还有好多糖……当然,民宿主是知情并认可的。

进院来
他与民宿的这份心意,也曾收到很多正向的回馈。在小毛的日记里:「下午收拾房间,整理出了好多好朋友寄来的吃的喝的和用的。梁姐厦门捎来的素饼还手写了信。张总金华带来的蜜炼佛手。

王老师苏州邮来的苏香和T恤。田甜南京寄来的喜糖。冯姐美国扛回来的自由女神像。真真的新年挂历、斯亮的放肆食辣酱还有芥末老妈的秘制腊肠和腊肉。看着这些,便想起好多开心的事。」

十年之后,小毛回到莫干山,开了一家自己的民宿「进院来」,主流客群是那些老面孔,人情往来,依然是民宿最动人的地方。

进院来


在社交媒体或是OTA平台的评论区不难发现,很多棘手的品牌舆情,源自一次不当服务/应对。本该解决矛盾的管家,却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这些案例足以给所有管理者示警。

但还有很多问题,与事实性差错不同,很难用「对错」去衡量,水滴石穿,却足够摧毁一个品牌苦心经营的口碑,最困难的是,民宿主往往很难察觉。


也有民宿主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民宿主太忙,会暗示管家沟通成本太高,不如自己决定;也不伐一些民宿「家大业大」,一线管家自认做好份内事就行,行事但求不「惹事」。

管家培训的重要一环,应该是建立民宿主和管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信任感,达成一致的价值观。

我们对那句「酒店/民宿就是目的地」并不陌生,但这往往是对消费者而言,很少有业主或老板从自己的团队出发,想着为他们营造一个近乎于目的地的工作环境。


莫干山梵谷的两位管家,开业至今一直没变过。

管家小方是当地人,小饶是云南人,都在莫干山当地结婚生子,生活稳定。对她们来说,梵谷环境好,老板对她们好,彼此熟悉,无需磨合,有什么理由还要跳槽呢?

而对夏冰和先生来说,付出稍微多一些的工资和爱心,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不就是民宿最初的意义吗?

「一般情况下她们都能妥帖处理各种客情,如果遇到需要额外增加成本的事情,会先跟我商量,遇到不能正常方式沟通的客人,我们会一起讨论。」

在跟客人沟通上,夏冰和先生非常放权,房价怎么给,给到多少没有设任何权限,始终都是两位管家在进行。从这点来看,莫干山梵谷更像是一个共同经营维护的家。

「她们反而会嫌我话术不够贴心。我有时看看聊天记录,都能脑补一张笑靥如花的脸在面对面聊。」

莫干山梵谷
夏冰描述了一下她和管家的日常。听起来是民宿该有的样子。

「一般几十块以下的东西,管家可以送,客人投诉如果遇见要赔款的跟我说。」阿城觉得,既然是人性化的管理,很多事就没法白字黑字都写出来。

不少民宿主人在招管家这件事上,都会不约而同提到一个人:三秋的阿城,管家兼合伙人,颜值、管理、意识、审美都在线。

从管家到合伙人,阿城的态度是,管理,就是既「管」又「理」,有抓也有放。


「本来能招到人就够难的了,还给我来这一出,真怕我的管家也好心帮我拒了生意。」采访中,不乏民宿主叫苦。

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管家?有一种管理,需要培养主人、管家之间的默契。「有些时候可能要里应外合,有些时候一个眼神就能搞定一切。」

莫干山缦田
莫干山缦田也许算不上设计感时髦民宿,却能够常年保持90%以上的入住率,「人」是其中最大的决定因素。

「40多间房的体量,却能够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无论是回应的速度和态度,都让人相信入住率并不是吹的。」这也是开头那位博主前几日的感慨。

莫干山缦田
他举了个例子。

他带着长辈出行,刚在草坪天幕下落座,就有管家端茶送水;坐了一会儿,长辈想四处走走看看,一行人便又起身;散步归来,落坐的时候,管家第一时间把收起的包包和茶水又送了回来,连声解释「以为你们走了,就把你们的包包先收起来了。」

收起和送回之间,服务干脆利落,态度温柔体贴,只凭这些细节,就足以打动人心。

缦田曾经接待过一个回族家庭,且连住两周,因为有饮食禁忌,缦田直接在包住的独栋楼里接了水管,临时搭建了一个厨房,安排了专人给客人「开小灶」——很完整诠释了「民宿管家」的意义:在特定场景下,满足你的需求、照顾你的人。

服务是民宿产品的一环,也是主人意志的体现,恰好的服务,是促使客人复购、给好评的直接动力。


我们曾经为民宿管家赋予过很多定义:是主理人,是乡野生活家;能扛行李箱,也会做咖啡……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义工,到中年转型的创业达人,再到银发焕新的退休长者,民宿管家这一职业群体的从业规模早已突破百万。


他们用各自的努力打破传统「客房服务」的刻板印象,凭借看似无门槛却自成体系的专业素养,构建起当代民宿的服务哲学。在社媒口碑为导向的今天,他们又多背负了一项职责:是品牌舆情的关键要素。

因为理解,所以重视。「雪鹿奖」坚持每年为这群用温度与创造力浇灌乡野的人颁奖,让更多从业者站上更大舞台,享受他们的高光时刻。

来源:文旅壹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