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吃饭时刷视频这样的「电子榨菜」为何让人上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21:25 1

摘要:🍚 吃饭时不刷点短视频,总觉得没“味”;🍲 一边扒饭一边看手机,饭可以随便吃,视频不能断;📱甚至不吃饭时,也要来点“电子榨菜”解解闷。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

🍚 吃饭时不刷点短视频,总觉得没“味”;
🍲 一边扒饭一边看手机,饭可以随便吃,视频不能断;
📱甚至不吃饭时,也要来点“电子榨菜”解解闷。

这种「吃饭+刷手机」的行为,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的标配,就像“榨菜配白粥”一样不可或缺。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这些短平快的视频?

它们带给我们什么?又悄悄带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日益普遍的行为现象。

📌01|什么是“电子榨菜”?

“电子榨菜”是一个网络词语,形象地比喻我们在吃饭时所看的短视频、轻娱乐内容。

榨菜的作用是什么?开胃、解腻、增加食欲。

而“电子榨菜”也类似:它提供轻度愉悦、短时刺激、无脑陪伴感,让人在原本无趣或孤独的时刻,获得一点“情绪调味剂”。

比如你一个人吃饭时:

没有社交,没有对话;

没有趣味,也没有特别期待;

吃饭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

而短视频恰好填补了这个空隙,让单调的进食行为变得“不那么无聊”。

这也为“电子榨菜”的上瘾埋下了心理伏笔。

📌02|“刷短视频”到底满足了哪些心理需求?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吃饭刷视频”是一种多重心理需求的合成满足

✅ 1. 对抗孤独感:

现代人越来越孤独。即便是“朋友圈500人”的社交时代,依然可能是“独自吃饭、独自入睡”。

短视频中的背景音、人物对白、搞笑桥段,其实构建了一种“拟社交”情境——

就像饭桌上有人陪你聊天一样,它让你“感觉有人陪”。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渡性客体”概念——孩子通过毛绒玩具来过渡孤独,成年人可能用视频、剧集来实现类似功能。

✅ 2. 快速情绪调节:

我们都知道进食可以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

而短视频也具有极强的情绪引导功能

喜剧段子、爽文剧情、宠物日常,这些内容都能迅速“提振情绪”。

当吃饭和刷视频合体时,这种双重多巴胺奖励机制让大脑进入“爽快通道”,自然就“戒不掉”了。

✅ 3. 对抗注意力空窗:

吃饭本身是一件自动化行为,大脑的注意力资源被释放出来。

而我们天生不擅长“空着”:不看点什么,就容易胡思乱想、焦虑、感到空虚。

这时候,视频正好“占住”大脑空闲的注意力通道,起到了“信息填充”作用。

📌03|心理学上,这其实是一种「行为成瘾」

🔁 吃饭时不刷手机就觉得“怪怪的”;
🔁 明明说好只刷一个视频,结果刷完30分钟过去了;
🔁 有时刷得太久,饭都凉了,自己还没意识到。

这些其实已经符合行为成瘾的基本特征:

失控感:明知该停,却控制不住继续;

耐受性增强:从一条视频到五条十条,满足感递减;

戒断反应:不刷就焦虑、不安、坐立难安;

功能受损:影响专注力、拖延吃饭时间、入睡时间延后……

美国精神医学会在《DSM-5》中虽未正式将“刷短视频”列入成瘾障碍,但相关研究已指出:

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即时反馈机制,极易造成注意力劫持和持续沉迷

📌04|为什么“电子榨菜”更容易让人上瘾?

相比一集剧、一本书、一部电影,短视频为何更容易“上头”?

时长短、反馈快:每条视频10秒到1分钟,刺激密集,反馈及时,让大脑处于持续多巴胺高峰期。

“无限下拉”机制:没有边界的内容呈现,就像永远吃不完的零食袋,一旦打开就停不下来。

📌05|“吃饭刷视频”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

🧠 从心理层面看:

削弱注意力:长期多任务行为会损害专注力,降低“深度工作”能力;

情绪调节依赖:把刷视频当作唯一的情绪安慰,容易形成“外在调节依赖”;

推迟满足耐受力下降:习惯快速反馈后,对复杂、延迟满足的任务变得不耐烦(比如读书、写作业)。

🍽️ 从行为层面看:

影响饮食节奏:容易吃得太快或太慢,干扰饥饱感;

过度摄入热量:注意力分散时更容易吃多,诱发情绪性进食;

食物味觉退化:刷视频时,大脑注意力被夺走,味觉感受降低。

📌06|我们该怎么“摆脱电子榨菜”?

并不是说你就一定要“吃饭关机”,关键是适度和觉察

📍自我察觉

下次吃饭时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视频,还是只是怕孤独、无聊?

记录一次吃饭刷视频的体验,看看是“放松”还是“麻木”。

📍渐进式减少

第一阶段:视频只看一集或设置10分钟提醒;

第二阶段:尝试一顿饭完全不刷,看有什么不同感受;

第三阶段:替代行为上场,比如放点音乐、看窗外、和人吃饭。

📍提升“生活的原味感”

吃饭不只是摄入营养,更是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练习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关注食物颜色、味道、口感,让专注力回归当下。

🧾写在最后

吃饭刷视频,并不是什么“罪过”,它只是当代人面对孤独、焦虑和注意力稀缺的一种“自我安慰”。

但如果我们一顿饭都离不开视频,也许就该停下来问问自己:

是我真的在放松,还是在逃避生活本身?

愿我们都能在电子洪流中,留下一点点真正属于自己的“空白时光”

来源:健康小助手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