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例具有通感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6 23:26 1

摘要:《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唐诗中的通感经典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听觉→触觉:"玉碎"将乐声转化为玉石碎裂的触感

通感层递:先以"凤凰叫"拟声,再用植物拟人(泣/笑)构建听觉-视觉-情感的立体感知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温度视觉化:"晓寒轻"将触觉寒意量化为可称重的实体

视觉听觉化:"闹"字使花开景象产生声浪沸腾的联觉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光影温度化:月光浸染泪水的冷感(视觉→触觉)

玉石动态化:暖日照耀下玉器蒸腾的视觉-触觉交融

宋词通感范式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空间听觉化:月光在波纹间的"无声"震荡形成真空声场

历史触觉化:"冷"字将时间沧桑转化为可感知的体温

吴文英《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嗅觉视觉化:将残留香气固化为可见的凝结物

时空折叠:蜂群扑空的动态激活往昔触觉记忆

文言散文通感典范

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听觉物质化:流水声具象为玉器碰撞的质感与光泽

空间通感:竹林屏障将声音过滤出珠玉般的纯净度

张岱《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色彩听觉化:白色膨胀为覆盖天地的寂静音场

物象虚化:通过视觉的极致纯粹触发触觉的寒冷体验

现代散文通感进化

《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听觉:将香气波动频率对应声波传播特性

空间通感:用距离感统合不同感官的衰减曲线

《威尼斯》"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视觉味觉化:"酽"字将色彩浓度转化为茶汤的厚重度

色彩催眠:绿色光谱波动诱发意识状态的改变

"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视觉(光影波动)构建气味的空间运动轨迹

"呖呖莺歌溜的圆"

听觉→触觉(光滑曲面)赋予声音可触摸的几何形态

"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痛觉(物理穿刺)强化声音频率的物理攻击性

"晨钟云外湿"

听觉→触觉(湿度渗透)声音在空间传播中的介质变化

来源:超君说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