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临沂的沂沭河流域,一段跨越4000多年的历史被唤醒!近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位于河东区汤头街道毛官庄东北的毛官庄遗址,经考古发掘确认,发现了首座龙山文化城址。这片原本不起眼的连绵土岭,平面略呈椭圆形,占地约14.8万平方米,灰坑、墓葬
在山东临沂的沂沭河流域,一段跨越4000多年的历史被唤醒!近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位于河东区汤头街道毛官庄东北的毛官庄遗址,经考古发掘确认,发现了首座龙山文化城址。这片原本不起眼的连绵土岭,平面略呈椭圆形,占地约14.8万平方米,灰坑、墓葬、房址与双重城墙层层叠叠,完整呈现了从普通聚落到史前城池,再到墓葬圣地的三阶段演变,为解码龙山文化的"城市基因"提供了关键样本。
一、14.8万㎡"史前都市":内外双城圈出龙山文明硬核版图
毛官庄遗址的核心惊喜,是那圈沉睡了4000多年的"土筑城墙"。经解剖发现,城墙分内外两圈,采用生土堆筑,中心高、两侧缓坡的设计,既像天然的防御屏障,又暗藏工程智慧。城墙之下还叠压着19座方形房址,面积多在20-30平方米,地基槽清晰可见——这意味着,这座城不是凭空建起的,而是在早期居住区的基础上"加盖"而成,像极了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
考古人员表示:"此前沂沭河流域从未发现过龙山时期的高等级城址,这座双城结构的城池,直接将该区域拉入龙山文化核心圈,证明4000年前这里已是区域中心。"
二、三层演变史:从茅草屋到墓地,城墙见证社会大转弯
遗址像一本层层翻开的"史前日记",清晰记录了聚落的"成长轨迹":
Ⅰ期·居住时代:19座房址组成"史前小区",方形基槽地面式建筑排列有序,先民们在此耕作、生活,留下了最早的文明印记。
Ⅱ期·建城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先民们在居住区之上筑起了内外双城,城墙成为权力与秩序的象征,这座聚落从此升级为"史前都市"。
Ⅲ期·墓葬时代:城址的使命并未随时间终结,后来者在城墙上兴建了29座墓葬,等级分明——高等级墓葬配有棺木,随葬20-30件黑陶壶、高柄杯等"奢侈品";而占总数四分之一的儿童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城墙从"防御工事"变身为"身份墓碑",折射出龙山时期社会分层的加剧。
三、黑陶密码:随葬品里藏着4000年前的"阶层鸿沟"
作为龙山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黑陶在毛官庄遗址的墓葬中扮演着"身份名片"的角色。等级较高的墓葬里,黑陶壶线条流畅,高柄杯薄如蛋壳,鬶(古代酒器)的造型精巧,这些需要高超工艺的器物,仅出现在少数墓葬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座儿童墓几乎"一贫如洗",无任何随葬品。
"这是社会分化的直接证据。"考古专家分析,"黑陶的制作需要专业工匠和大量时间,成为少数人掌握的'奢侈品',随葬品的多寡,正是当时阶层差异的缩影。"
四、填补空白:沂沭河畔的龙山文化"拼图"终补齐
在此之前,鲁苏豫皖交界区域的堌堆、墩台遗址研究多有断点,而毛官庄遗址完整呈现了"居住—建城—墓葬"的历时性演变,为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研究补上了关键一块拼图。
随着发掘的深入,这座4000年前的"史前都市"还将解锁更多秘密。或许未来某天,我们能从那些黑陶碎片和城墙夯土中,读懂先民们如何在沂沭河畔,一步步筑起文明的基石。
来源:山海拾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