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避坑指南:别让风口吹走了你的灵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16:34 1

摘要:一个年轻创业者瘫坐在工位上,眼底发红,手里攥着半杯冷掉的咖啡。屏幕上是他们公司刚上线的“AI情感写作机器人”产品页——融资PPT写着“颠覆内容产业”,投资人说“这是下一个Siri”。可现在,用户留存率不到7%,服务器每天亏损八千块。


凌晨三点,北京中关村某共享办公区的灯还亮着。

一个年轻创业者瘫坐在工位上,眼底发红,手里攥着半杯冷掉的咖啡。屏幕上是他们公司刚上线的“AI情感写作机器人”产品页——融资PPT写着“颠覆内容产业”,投资人说“这是下一个Siri”。可现在,用户留存率不到7%,服务器每天亏损八千块。

他盯着那句slogan:“用AI读懂人心。”
突然笑了,笑出眼泪。


这哪是读懂人心?
这是在骗自己啊。

而这样的故事,在过去五年里上演了成百上千次。
AI换脸App一夜爆红,三个月后因泄露隐私被全网下架;
号称“AI炒股稳赚不赔”的金融平台,实则连模型都没训练完;
还有那些打着“元宇宙+AI”旗号割韭菜的项目……

风来了,猪都能飞。但风停了,摔死的也是猪。

心若逐物,苦海无边;知止不殆,方得始终。


你以为你追的是风口,其实你追的是幻觉。

很多人搞不清一件事:AI不是魔法,它是工具。
就像锤子不会自己钉钉子,AI也不会自动解决问题。它需要人去定义问题、喂数据、调参数、反复试错。

可偏偏太多人把“AI”两个字当成咒语,念一遍就能点石成金。

于是市场上冒出一堆“伪AI风口”——听上去高大上,实则空壳一套:

AI换脸? 是技术没错,但多数公司干的是“一键变脸范冰冰”这种低质娱乐,既没技术壁垒,又踩法律红线。热度一过,谁还看你这张“假脸”?

AI写稿机器人? 能写,但写的都是“今天天气很好,心情也不错”的废话文学。编辑看了想哭,读者看了想删。

AI预测股市? 连巴菲特都不敢说自己能稳赢市场,你一个刚毕业的程序员靠个Python脚本就想打败华尔街?这不是创业,这是玄学。

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特征:包装比内核厚,PPT比代码多。

它们像极了庙门口卖符的道士,嘴里念念有词:“信我者得财富自由。”
可真等到雷劈下来,符纸早被雨淋烂了。

外求者迷,内省者明;执幻为真,终将落空。


那么问题来了——

真正的AI风口在哪?

别急着回答。先问一句:这个世界最痛的痒,是什么?

是病人躺在医院等一张CT报告,三天出不来;
是山区孩子对着课本自学英语,发音没人纠正;
是工厂老师傅退休前最后一夜,还在用手摸零件判断是否合格……

这些才是真实存在的“痛点”,而不是资本酒局上的谈资。

而AI的价值,从来不在炫技,而在疗伤

真正值得做的AI方向,都长在泥土里,不香,但结实。

比如 AI+医疗
你知道吗?中国每年有超过5亿人次做影像检查,可放射科医生只有不足10万人。一个人要看几千张片子,眼睛看得充血,脑子看得麻木。

这时候,一个能精准识别肺结节、脑出血的AI辅助系统,不是锦上添花,是救命稻草。

像推想科技、深睿医疗这些企业,不做发布会,不上热搜,默默把算法塞进医院的阅片室。它们不讲“颠覆”,只讲“减轻负担”。

再比如 AI+教育
不是那种“AI老师讲课”的录播课,而是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

想象一下:一个河南县城的小学生,数学基础薄弱,AI立刻调整难度,从加减法开始补起;而另一个深圳重点中学的学生,正在挑战奥数题,AI就推送更高阶的思维训练。

这才是公平的起点。
Knewton在美国做到了,VIPKID在中国试了,虽然路还远,但方向对了。

还有 AI+制造业
你在手机店买新机时不会想到,这块屏幕可能是在一条由AI监控的生产线上诞生的。
温度偏差0.3度?报警。
螺丝拧紧力度不够?拦截。
良品率从92%提到98%?一年省下几千万。

这些事不性感,没人拍照发朋友圈,但它让中国工厂在全球竞争中活了下来。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利他之行,自有回响。


所以你看,真风口和假风口的区别,根本不在技术,而在动机。

你想改变世界,还是只想割韭菜?
你想解决难题,还是只想讲故事?

很多创业者总在问:“哪个赛道最火?”
但更该问的是:“有没有人真的需要我?

如果你的产品没人哭着喊着要,那就说明——它不该存在。

别再说什么“先做出MVP再找市场”,那是懒人的借口。
真正的创业者,是在深夜病房陪父母等报告时,突然意识到:“如果有个AI能快点看懂这张片子就好了。”

那一刻的痛,才是创新的种子。

发心纯正,万难可破;私欲一起,步步皆坑。


那怎么判断一个AI项目值不值得做?

送你三把刀,砍开所有泡沫:

🔪 第一刀:砍向市场痛点——有多痛?
如果是“我觉得用户可能会用”,那赶紧停手。
必须是“不用就难受,用了就解脱”。
比如糖尿病患者每天扎手指测血糖,现在有了AI驱动的无创监测设备——这才叫刚需。

🔪 第二刀:砍向技术壁垒——有没有?
别拿开源模型改个界面就说自己是AI公司。
真正的壁垒,是你训练的数据别人没有,你的算法优化到极致,你的场景理解深入骨髓。
否则,巨头抄你三天,你就出局。

🔪 第三刀:砍向盈利模式——能不能活下去?
别总想着“先烧钱占领市场”。
问问自己:客户愿不愿意掏钱?一年后你还发得出工资吗?
可持续的生意,才是好生意。

这三刀下去,虚胖的项目立马现原形。

慧剑斩妄,清明自现;知行合一,方成大事。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

这个时代太吵了。
直播间里喊“All in AI”的人比写代码的还多;
融资成功就发通稿说“引领革命”的团队遍地开花。

可真正的创业者,应该像老农一样低头耕地。
不怕慢,只怕偏。

你要相信,所有伟大的技术,最终都会回到人间烟火中去。

AI不该是用来制造焦虑的武器,也不该是包装骗局的糖衣。
它应该是医生手中的助手,教师桌上的伙伴,工人车间里的眼睛。

别 chasing 风口,去成为风本身。

当你真正解决了一个人的痛苦,哪怕只是让一个孩子多学会一个单词,让一位老人少等一天诊断结果——

那一刻,你才配说自己在做AI。

行深般若,照见本心;功不唐捐,时光不负。


现在,放下手机,闭上眼,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做的这件事,有没有人在深夜为此流泪?

我的技术,能不能挡住巨头三个月的追赶?

十年后回头看,我会为自己今天的决定感到骄傲吗?

如果答案都是“是”,
那就继续往前走。

风会来,也会走。
但只要你走在正确的路上,
每一步,都是风口。

别再等“时机成熟”了。真正的机会,永远藏在未被满足的痛苦里。打开笔记本,写下你最想解决的那个问题——然后,用AI,把它变成光。


来源:社群发售洋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