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到“哀伤”二字,我们往往先联想到生命的逝去。然而,有时候,面对活着的人,我们也会经历哀伤。
想到“哀伤”二字,我们往往先联想到生命的逝去。然而,有时候,面对活着的人,我们也会经历哀伤。
比如,当我们与一个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如愿的转折。
我们将这样的哀伤时刻,称为“生离”(living losses)。
当我们经历“生离”,也会像面对“死别”一般,感到心痛不已,不知所措。
1、“生离”,不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生离”,既会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也会在人与事物间产生。
那个曾经或至今对我们很重要的人,我们依然有机会见到,但我们与他的关系,已发生根本上的转变,可我们本不愿经历这种转变。
那件曾经或至今都对我们很重要的事,我们依然对它存有期待,或者事情虽仍在发生、发展,但我们在那件事中的角色或身份,永远无法再实现,或者已发生根本上的转变。
如,某件事的结果无法如我们所愿,或者我们不再能参与其中。
2、“生离”与“模糊丧失”有些相似
要想透彻理解“生离”,我们可以先了解“模糊丧失”,这两者有相似之处。
1999年,家庭治疗师珀琳·伯斯(Pauline Boss)博士,提出了“模糊丧失”这一术语。
“模糊丧失”指的是,我们对于是否失去了某位家人,感到无法确定。
具体来说,有两种“模糊丧失”:
1)身体存在,心理缺席(Physical presence with psychological absence):
我们平时可以见到家人,但是,他认知、情感或心理方面的功能已经丧失,或者正在丧失,如陷入认知衰退,或者患上了心理疾病。
2)身体缺席,心理存在(Physical absence with psychological presence):
我们平时已经见不到家人,但我们依然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与其之间的联结。比方说,他被监禁,或者失踪了。
人在一生之中,将多次经历“生离”的考验。但人们往往对其不够在意,甚至完全忽视。
通常而言,如果我们面临以下六种境况,将经历“生离”之痛:
1、当家人陷入身心困境时
1)患上慢性疾病,或者出现身心障碍
当家人被诊断出慢性疾病、不治之症或出现身心障碍时,作为照料者或家庭成员,我们往往难免哀伤。
因为,他(她)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曾经的相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2)患上心理疾病或成瘾障碍
当家人患有上述问题,其性格和行为都将发生巨变。
久而久之,他会变得情感淡漠,或者让我们难以靠近。
而随着家人的人际功能因病受损,我们与他也很难继续经营出令彼此满意、互惠互爱的家庭关系。
3)出现认知衰退
当眼见着家人渐渐丧失记忆,认知能力也不断衰退时,我们会产生深深的丧失感。
虽然他(她)就在我们眼前,但很难再与我们正常交流。
他(她)正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2、当自己陷入人生困境时
1)遭遇亲情断裂
当家人拒绝与我们继续往来,甚至是我们主动选择绝交,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段自己曾很看重的关系,还意味着失去了曾在家庭中的某种身份,与家人共同经历过的岁月,曾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以及与家人继续相亲相爱的美好愿望。
2)离婚,或者分居
假如要结束一段婚姻,或者因为情感不和要与相处已久的伴侣分居,这都意味着,双方将经历生离之痛。
可想而知,你曾经与这个人浓情蜜意、朝夕相处,可如今,你虽然还是有机会见到他(她),可是,你们的关系不复当初,要保持距离了。
3)养育患有残疾的孩子
当孩子是残障者,父母就需要给予孩子特殊照顾。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经历着生离之痛,即他们需要放弃憧憬,适应现实。
换言之,虽然他们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过上他们为之憧憬的正常生活,但这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要哀悼自己的生离之痛,意味着,要勇于直面更复杂的内心困境。然而,这恐怕并不比“死别”容易:
1、缺乏社会支持
对于多数人而言,当家人过世时,周围人往往会给予理解与安慰。
而不幸的是,很少有人将这种理解与安慰,给予一个正在面对“生离”而非“死别”的人。
比如,当某人的儿子正在被关监禁,或者,当其妻子逐渐丧失记忆时,一般而言,他的朋友不会特意来慰问,也不会按照习俗,跟他吃顿饭,以示同情与安慰。
而他自己也难以意识到,因为见不到儿子,或者再也无法与妻子正常交流,可以为因之产生的丧失,举行哀悼仪式。
而如果是家人过世,我们都知道要举办葬礼,承认丧失。
结果,许多人在遭遇生离之痛时,会感到孤独无依,得不到安抚。
2、遭遇污名化
生离往往会遭遇社会污名化。
生离者便往往会感到内疚、羞耻、被孤立,因此更难以直面对哀悼的需要。
3、模糊于确定感和结束感
当一个人直面生离时,典型的感受就是似乎找不到确定感,也不知道何时能结束。例如:
1)当我们已经见不到某位家人时,比如其已失联,难以知道他(她)还能不能回到我们身边。
2)当我们与家人断交后,难以知道,他(她)还能不能跟我们和好。
3)当家人身患重病时,难以知道,他(她)还能不能康复。
换言之,我们既看不清事情的发展方向,也不知道结果将会怎样。
困惑的增加,致使我们更加哀伤。
4、陷入身份困境
人一旦遭遇生离,往往意味着,其丧失了一部分自我认同。
由于身份的变化,丧失者在为生离之痛哀悼时,不仅将更感到五味杂陈,还将遭遇自我意识的混乱感,可谓雪上加霜。
疗愈“生离”之痛,虽然是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我们仍有办法一步步地走出哀伤。
1、承认你的感受
疗愈生离之痛的第一步,就是承认你的哀伤,并重视它的存在。
请给自己时间,体会这种哀伤,尽量不压抑它,而试着完整地感受它。
2、命名你的丧失
生离导致的丧失,往往不易被觉察。
因此,为了让自己更容易感受到它们,你可以为它们一一命名,名字起得越具体越好。
这样,你将能更清晰地觉察到这些丧失,由此,你将能十分坦诚地面对你的感受。
3、营造个性化的仪式
很显然,当我们遭遇生离之痛时,往往想不到,要专门举行仪式来哀悼我们的丧失,就像为逝者举行葬礼那样。
然而,如果你能够按照你的想法,通过专门的仪式来哀悼你的丧失,这种仪式,将有助于你与这场生离告别,而不再沉湎其中,亦或带给你抚慰。
为此,你可以选择记日记,做冥想,还可以点一支蜡烛来祭奠这些丧失。
4、寻求心理支持
当你为生离之痛哀悼时,或许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尤其是,当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这场遭遇时。
那么,你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从而在直面情感困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支持。
为此,你可以接受适合自己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还可以参加心理互助小组。
5、练习自我同情
请善待自己。
哀悼生离之痛,将挑战你的身心承受力。
所以,请记得给予自己同情。
6、专注于你能掌控的事情
通过将心思用在你能掌控的事情上,你将找回你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动力,这有助于你进一步走出哀伤。
7、积极看待关系的现状
当你与一个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你所怀念的样子,为了走出这种生离之痛,你需要调整你对这段关系的期待,更新你与对方相处时的心态和方式。
例如,当你的一位家人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想一想,你们现在的相处方式都好在哪里。
同时,试着接受现实,不再执着于其患病前的样子,也不再幻想着回到那时的相处时光。
8、找到新的意义
你可以深入地想一想,经历了这场生离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呢?
或者,对于珍惜生活,你有哪些新的领悟呢?
虽然要承认,为自己的生离之痛找到新的意义,不能使这些伤痛从记忆中消失,但是,你将重获人生目标,并沿着它塑造往后的人生。
作者 |莎伦·马丁(Sharon Martin),社会工作博士,认证临床社工。她以认证心理治疗师的身份,执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