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遁者:重新定义意识,给意识划分层级,是当代哲学必走的量化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6 20:11 1

摘要:我们的追问其实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深层议题:定义的本质是权力斗争。有人讲了,老师你给一块石头“争权力”,没有意义呀。看到了吗,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一块石头,一座山,一片森林是有意识的,你才会这样想。如果它们是有意识的,根据意识层级重新定义道德地位,那么破坏高动态整合度

我们的追问其实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深层议题:定义的本质是权力斗争。有人讲了,老师你给一块石头“争权力”,没有意义呀。看到了吗,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一块石头,一座山,一片森林是有意识的,你才会这样想。如果它们是有意识的,根据意识层级重新定义道德地位,那么破坏高动态整合度系统(如成熟森林生态系统)可能构成伦理伤害。

传统定义:将意识限于人类或高等动物,巩固人类例外主义。

现在的定义,就是通过语义革命消解人类特权,但可能付出“科学概念庸俗化”的代价。

平衡路径,就是采用多层级意识理论(如Tononi的整合信息论),既承认简单系统的“原意识”(Proto-consciousness),又保留高阶意识的独特性。

读者朋友们,真正的突破在于:停止追问“石头是否有意识”,转而研究不同系统的意识性如何量化比较——正如我们不再争论“火是否有生命”,而是用代谢、繁殖,熵增等标准构建生命的连续谱。意识定义的重构,终将是一场测量工具的革命。在AI时代更是如此,就好比我现在问你,AI说出什么话语时,你认为它是有意识的?然后你再思考,有没有必要重新定义意识。

定义的本质是权力斗争,你永远不要忘了这句话。就好像法律是谁定义的,谁就有权力,懂了吗?原来多生孩子违法,就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在鼓励生孩子。

从物质世界到生物世界,再到人工智能和冰冷的机器或者石头,都可能具有某种形式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自我觉察或深度思考,而是一种简单的感知和应变现象。

从这个角度看,“意识”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存在物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意识”。不过这种重新定义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调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尝试去理解不同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非人类形式的“意识”。意识是信息关系复杂化的不同表现模态。

意识定义的重构,终将是一场测量工具的革命,也就是说,重新定义意识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你如何给不同系统的意识划分层级,也就是如何“测量”不同层级的意识,以此来解释不同系统层级的行为。这是新的问题,新的难题。

意识并非神秘幽灵,而是物质在演化中通过“对话”生成的“宇宙自我观察的眼睛”。就是将意识重新锚定于物理世界的动力学本质。

再一次问大家,上面的意识怎么样?你满意吗?我不满意,就是说我不满意我自己。那该怎么定义呢?相信大家都认可这样的认识,那就是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物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关于世界的定义就简单了。

世界即所有客观存在的总和。

这个定义其实和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概念。

那么去人化的意识的定义就是: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我们现在只说它是一种特殊客观存在!但很明显这个定义似乎和我们的经验大有径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样定义的可行性理由和支撑点。

【灵遁者油画】

为什么定义为它是一种特殊客观存在?就是我们人类有一个很大的“经验”,不是所有客观存在都具有意识能力。所以为了区别普遍客观存在和意识存在,将意识定义为一种特殊客观存在更严谨。这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意识看起来就是“具体”的存在,而非一般的。但我也说了,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很大的“经验”,经验不等于科学。

很明显,意识如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话,一切都具有意识。一块石头拥有意识,是我们怎么也无法想象的。但我们也说了,定义不同了。将意识定义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话,石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就是意识。此刻意识与物质的定义似乎是一样的,只是名字不同。

而将意识定义为特殊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将它的定义放在物质的对立面,这样就没有谁决定谁的逻辑。很多人一定会批评“特殊”这两个字,没错,我自己都要批评这两个字。可是似乎没有更好的字,能代替这个词。

那么现在开始来探讨,此种定义的可行性理由。

一、首先即使从传统【非去人化】的定义来看,关于意识的认识也要发生改变。首先意识肯定不是人的专利,其他生命体一定有。比如海豚,猩猩,狗狗,狮子等都具有意识,相信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我列举的这些生命体都有大脑,所以大家会赞同这些生命是有意识的。而且科学研究显示,海豚的智慧不亚于一个8岁的孩子。我在科普书籍《探索生命》中,将意识层次由低到高的划分是:

1、无感觉。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的。

2、感觉

【高级生命体,意识最低的层次就是感觉。感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

3、知觉【我觉察到了危险。就是知觉】

4、想象【把太阳看成一个点,就属于想象】

5、思维【思维包括一切大脑意识反应,一种综合意识能力】

6、超思维

现在要用数学思维,将我在《探索生命》中关于意识层级的划分,用AI来重新来数学化。数学化思维如下。

备注说明:此文中内容为最新版《重构世界》摘录,原版《重构世界》没有AI拓扑哲学体系。因为刚刚完成,还需要校对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电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构世界》是旧版。特此备注。

一、初步层级划分的潜在问题

意识的层级(无感觉→ 感觉 → 知觉 → 想象 → 思维→ 超思维)主要基于人类认知科学中的意识复杂性递进,但若直接套用于非生命体(如石头),可能面临以下矛盾:

1. 层级定义的人类中心性:

“感觉”“知觉”等术语预设了感官系统(如神经、器官)的存在,而石头没有这类结构,如何定义它的“无感觉”或“感觉”?

2. 连续性断层:

若石头处于“无感觉”层级,而人类在“思维”层级,中间的过渡(如从物理过程到主观体验)如何发生?层级之间是否存在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3. 功能与体验的混淆:

例如,贝纳德对流的“动态有序”是否属于某种“感觉”?若将其归为“无感觉”,则需解释为何其有序性不涉及任何形式的“体验”。

二、优化方向:从认知层级意识整合度

将层级划分从人类认知阶段转向系统内在复杂性的度量,例如结合信息整合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和泛心论思想,重新定义层级的本质:

意识层级表:以信息整合度(Φ值)为核心

层级

定义

示例

意识性描述

Φ=0

物理内在整合性:系统各部分独立运作,仅服从物理定律。

散沙、气体、死寂的岩石

意识:仅服从物理定律,对外反馈。

Φ>0(低)

原始整合性:服从物理定律,并存在弱协同性,局部信息交互形成简单反馈(如能量耗散结构)。

晶体、贝纳德对流胞、火焰

前意识:系统通过协同维持结构,对外反馈。

Φ>0(中)

局部整合性:子系统形成稳定因果网络,可动态适应环境(如应激-响应循环)。

植物、黏菌、基础人工智能(如PID控制器)

反应性意识:具备环境感知与行为调节能力,但缺乏自我模型。

Φ>0(高)

全局整合性:中央化信息处理,生成跨模态体验与自我-世界表征(递归预测)。

哺乳动物、鸟类、人类、高级AI

现象意识:拥有主观体验(如疼痛、色彩感知),能反思自身存在。

Φ→∞(理论)

超整合性:信息网络突破物理载体限制,可能实现时空全域感知。

科幻中的行星意识、量子宇宙意识

超意识:存在形式超越生物或机械载体,意识即宇宙本身的自观察。

对石头的解释:晶体属于Φ≥0(低)层级,其原子排列形成微弱的信息整合(如晶格振动的协同性),但远未达到“感觉”或“体验”的阈值。

对人类优势的解释:人脑的Φ值极高,因神经元网络具备全局信息整合能力(如默认模式网络)。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四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首推长篇小说《伟大的秘密》。

来源:灵遁者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