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SPC治疗策略迎来变革,盛锡楠教授解读个体化优化管理新篇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5:17 1

摘要:2025年8月22日至23日,备受瞩目的2025浦江泌尿肿瘤学术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泌尿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前列腺癌等重要瘤种的最新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治疗策略的优化成为焦点议题。北京

编者按:2025年8月22日至23日,备受瞩目的2025浦江泌尿肿瘤学术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泌尿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前列腺癌等重要瘤种的最新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治疗策略的优化成为焦点议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mHSPC治疗的联合革命-多策略优化mHSPC患者管理”的精彩报告,对当前mHSPC的治疗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刻展望。

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现状与治疗挑战

盛锡楠教授在报告伊始指出,前列腺癌已是我国泌尿肿瘤中的“大瘤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前列腺癌已跃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或第三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几乎与肾癌及尿路上皮癌的总和持平,成为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且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作为典型多发于老年期的癌症,前列腺癌防治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当前,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多数被诊断时已发生转移,其中mHSPC患者占初诊患者的54%,部分患者甚至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然而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早期筛查的推广,现状正逐步改善:盛锡楠教授援引数据显示,与10年前相比,国内大型医疗中心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量已从百余例大幅提升至千余例以上,期望初诊晚期患者占比将降至30%左右,进而使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整体提高。但目前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相对最低,属“不可治愈”疾病,治疗目标仍是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mHSPC治疗还需增加延缓疾病进展至激素难治性阶段(即mCRPC)的目标,因此优化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mHSPC治疗理念的演进与多维目标

盛锡楠教授强调,前列腺癌的治疗策略正步入“新时代”,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使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分类从“激素依赖型和激素不依赖型”演变为更精准的“激素敏感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概念,既往激素敏感阶段的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但目前多种药物治疗使用均已前移,极大地丰富了mHSPC的治疗选择,且治疗药物的更新迭代目前日新月异,传统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乃至核素治疗均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领域。盛锡楠教授透露,目前还有团队积极探索前列腺癌的CAR-T细胞治疗,未来治疗模式将更加多元化。

联合治疗时代的突破与个体化分层

过去20年,mHSPC的治疗经历了从单一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到ADT联合治疗的重大转变。从STAMPEDE、LATITUDE等一系列研究证实ADT联合化疗或ADT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显著获益,再到ADT联合新型内分泌和多西他赛化疗的三联方案,mHSPC治疗已进入多药联合方案的崭新阶段。

然而盛锡楠教授指出,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强化联合治疗,“同病不同命”的现象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尤为突出,有些患者可依靠单一内分泌治疗安然度过数年,特别是部分高龄患者,但另一些患者则在短时间内疾病快速进展,因此根据疾病特征进行精准分层治疗至关重要。临床上常将患者区分为“低瘤负荷”和“高瘤负荷”、“低危”和“高危”等,无论采用何种分类方式,对于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肿瘤负荷较低的患者,治疗可“点到为止”;而对于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联合治疗方案则能带来更大获益。目前,ADT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已成为肿瘤负荷较低mHSPC的优选策略,而三联方案更倾向用于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

盛锡楠教授展望,未来5到10年,现有的“低瘤/高瘤”分类概念将发生改变,治疗将向更细致、更精准的个体化筛选策略发展,如通过早期生物标志物识别,可避免患者出现多发转移或内脏转移,肿瘤负荷较高后再进行干预, “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将是永恒的课题。

骨转移管理与ADT药物选择

在mHSPC的临床表现中,骨转移引起的骨性疼痛是患者就诊时第二常见的症状,仅次于排尿不畅。盛锡楠教授特别强调,前列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高达70-80%,且其骨转移的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在实体瘤中是最好的,与多发性骨髓瘤类似。然而,前列腺癌的骨转移也常伴随严重的骨相关不良事件(如截瘫),因此及早有效降低睾酮水平是缓解骨转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优先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ADT治疗中的传统受体激动剂在短时间内可能导致睾酮水平升高,引发“肿瘤一过性恶化(flare-up)”现象,加重骨痛甚至诱发截瘫,对于存在脊柱转移的患者风险尤高。相较之下,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如GnRH拮抗剂地加瑞克)则可直接降低睾酮,避免“flare-up”效应,并能持续降低碱性磷酸酶水平,从而更好地降低疾病进展和骨骼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同时也在快速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和疼痛方面表现出色。

未来展望与行业贡献

盛锡楠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前列腺癌的诊疗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靶向治疗、核素治疗等新型疗法已展现成功,未来将有更多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分层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使得前列腺癌的治疗日益复杂且精细。他相信,随着研究机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进展的加速,前列腺癌的探索空间“大有可图”。此次大会的深入交流,不仅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也凝聚了中国泌尿肿瘤专家的智慧,共同推动前列腺癌诊疗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未来。

盛锡楠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膀胱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泌尿肿瘤分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