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0 日,知名主播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近日,预制菜又一次上了热搜。
9 月 10 日,知名主播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9 月 11 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作出回应,“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并宣布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于是,双方你来我往,打起了舆论战,罗永浩还发布十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真凭实据”。
虽然双方都跃跃欲试,但这压根就是一场糊涂官司,原因很简单,究竟什么是预制菜,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们没有预制菜国家标准,对预制菜的定义来自红头文件,由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委,于 2024 年 3 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但这份文件是用于指导各部门工作的,并不是严格的行业规范,所以对预制菜的定义十分笼统:“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对这186个字进行简化,只要满足以下要求,就算预制菜:不能加防腐剂,只需加热或熟制就可以吃了,不包括主食。
但落到现实,这个定义难以操作。比如,餐厅使用半成品在后厨 “现做”,或者主料新鲜现做、汤及配菜为预制,这算不算预制菜。
再极端些,你妈妈给你做了碗红烧肉,放冰箱里,等你回来热了再吃,这算不算预制菜?
其实,预制菜这个概念在我国只有短短12 年历史。
2013年在中国农科院张泓教授的论文《肉类预制菜肴加工中的品质形成与保持》中,第一次提出预制菜这个名词。
预制菜是传统预调理和罐头食品等菜肴类的产品延伸,是餐饮业菜肴通过中央厨房的工业化技术转换。
其本质是通过技术革命实现菜肴工业化,
但预制菜这个词问世之时,正是资本狂热之际,谁都希望借此分得一杯羹。
短短几年,全国各地各部门颁布的预制菜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超过百条。缺乏充分科学依据的所谓标准,甚至误导了预制菜的健康发展。
一时间泥沙俱下,预制菜反成了一个贬义词。
那么,是不是推出了预制菜国家标准,罗永浩与西贝就能分出对错呢?
预制菜涉及较多类型和产品的体系,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实际上是极其困难的。
不过,在2025年4月17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政协委员的答复中透露,“在餐饮环节积极倡导预制菜明示,在部分餐饮企业中先行试点,逐步推进餐厅提升透明度,适时再在全市推广预制菜的明示工作。”
我们可以看看上海的实践将会如何,只有在消费者心中明确何为预制菜,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才能有存在的前提。
来源:消费者报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