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朝义被围在莫州(河北任丘),扛了一个多月,屡战屡败。眼看外面官军越来越多,河北各地又纷纷降唐,手下就开始动摇了。
史朝义被围在莫州(河北任丘),扛了一个多月,屡战屡败。眼看外面官军越来越多,河北各地又纷纷降唐,手下就开始动摇了。
挑头的人叫田承嗣,此人是员猛将,安禄山、史思明两次攻占洛阳,他都是先锋,跟着史朝义一路跑到莫州,也算死党了。
死党,不一定真死。
他跟史朝义建议:“这里这么困难,不如您带精锐突围,回幽州大本营搬救兵,那边李怀仙至少还有五万人,我在这里守着,放心唐军暂时打不进来。”
史朝义想想,也没别的招了,带五千骑兵突围北上,临走握着田承嗣的手交代:“全家百口,老母幼子,都托付给你了!”田承嗣跪下磕头,流泪答应。
史朝义前脚走,田承嗣后脚收起眼泪,召集手下开会,他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咱们这些年干了不少狠事,我算了算,打下一百五十多座城,烧了多少房子、抢了多少财宝、杀了多少人?
第二,咱们效命的燕国,眼看不行了,要不要跟着陪葬?
第三,祸福相依,就看怎么选择,明天一早投降,转祸为福,转危为安,大家说怎么样?
三个问题一问,大家异口同声说:“好!”
第二天一大早,在城上喊话,说史朝义昨晚就跑了,还不赶紧去追!说完开门,把史朝义一家老小送到唐军大营。
史朝义这会儿正满怀希望往幽州跑,他还不知道,前方的李怀仙、身后的田承嗣,都已经投降了官军。
才跑没多久,被官军追上,又是一顿揍,好容易脱身进入幽州地界,碰到李怀仙部下李抱忠,赶紧召唤救驾。
李抱忠早已接到指示,说别天真了,你也不想想,老田不投降,官军能追到这里?看在老领导面上,我也不跟你来虚的,赶紧走人!
李抱忠还真是有点忠,史朝义的脑袋多值钱?送上门来竟然不要。
听他这么一讲,史朝义心中悲凉,说跑一天了,能不能给口吃的?李抱忠把饭送来,叛军不少是幽州本地人,吃饭的功夫,纷纷跑路,只剩几百胡人跟随,继续往东北方向逃窜,据说打算投奔契丹和奚。
李抱忠讲点仁义,李怀仙可没那么慈悲,派人一路追杀,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宝应二年(763)正月三十日,传首京师,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句号。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个句号,虽然带着水份,但总体上,李豫政策得当,仆固怀恩执行得力,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有点水份也没关系,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办,先把敌对政权打掉,结束战争状态,情况稳定了,再慢慢整顿不迟。《剑桥中国史》就说:“朝廷预料,一旦和平和现状得以确立,就能够控制以前的叛乱将领。”
因为这个成功,文武百官向李豫献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七月,大赦天下,改元‘广德’。又是文治武功,又是德广天下,老爹没实现的治世梦想,似乎就在眼前。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紧接着发生两件事,彻底击碎了李豫的治世梦。
这两件事,一内一外,一为偶然一为必然,一为突发一为长期,但两件事交织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唐朝带来持续、严重的后果。
先说内部的突发事件:仆固怀恩叛变。
说叛变也不完全对,因为从头到尾,朝廷没有一个文件说仆固怀恩谋反,甚至他死的时候,李豫还亲口下结论:“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
但是说不反吧,他又确实和朝廷武力对抗,甚至勾结外国军队入侵。
造成这一切最开始的因,是去年李豫派他北上,和女婿回纥可汗谈判。
当时不知道哪里没沟通好,还是皇上另有交代,河东司令辛云京保持戒备状态,对回纥军和前来谈判的仆固怀恩,既不迎接,也不慰问(‘闭城自守,亦不犒师。’)。
他这种态度可以理解,既然是谈判,成与不成都有可能,要作最坏的打算。
到这时,消灭史朝义班师回朝,李豫下了一道命令:‘诏怀恩送可汗出塞’,让仆固怀恩护送登里可汗出境。
就是这道命令,惹出一场大祸。
来源:一分钟神思漫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