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从一条微博到十万悬赏:48小时战火全纪录9月10日20:07,罗永浩在微博甩出一句“太恶心”,配图是西贝莜面村一份售价59元的“张爷爷酸汤挂面”。9月11日10:30,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定一定会起诉”的音频冲上热搜。9月11日23:11,罗永浩再发长
“罗永浩菜单”上线:一场预制菜骂战,如何把全中国的餐馆逼向“亮牌”时刻?
一、从一条微博到十万悬赏:48小时战火全纪录
9月10日20:07,罗永浩在微博甩出一句“太恶心”,配图是西贝莜面村一份售价59元的“张爷爷酸汤挂面”。
9月11日10:30,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定一定会起诉”的音频冲上热搜。
9月11日23:11,罗永浩再发长文,并挂出10万元悬赏征集“实锤”。
9月12日15:00,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同步上线“罗永浩菜单”——不好吃不要钱,欢迎直播后厨。
短短48小时,事件完成了“吐槽—反击—悬赏—公关反击”四连跳,也把“预制菜要不要强制明示”推向公共政策讨论区。
二、消费者真正怕的不是“预制”,而是“被预制”
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600亿元,年增30%。但同期黑猫投诉平台涉及“预制菜”关键词的投诉量同比暴涨4.2倍,核心痛点只有一句话:
“花了现炒的钱,却吃到加热包。”
中国消协2023年餐饮满意度调查里,“是否现做”首次反超“口味”成为影响复购的第一要素。
这说明:消费者不是拒绝预制菜,而是拒绝信息不对称下的“高价幻觉”。
三、西贝的“预加工食材”到底算不算预制菜?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关于预制菜明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预制菜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按此标准,中央厨房切配、门店再次烹饪的“半成品净菜”确实不在列。
但问题出在“再次烹饪”的边界:
——一盆真空包装的牛腩,门店只需沸腾加热3分钟出餐,锅气何来?
——一份冷冻的手抓饼,店员现场压扁、翻面、煎蛋,算不算“现做”?
标准模糊地带,正是舆论爆裂点。
四、法律已有“明示”要求,但缺一把“强制牙齿”
北京海淀区法院2023年一份判决书写明:
“餐厅使用预制菜未主动告知,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侵害,应退还餐费并三倍赔偿。”
然而,该判决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知情权”原则,并非针对预制菜的专门条款。
立法层面,目前仅有“鼓励明示”,没有“行政处罚细则”。
结果就是:告赢了才赔,没人告就蒙混,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五、商家“亮牌”反而可能多赚钱:日本“冷冻寿司”的启示
东京银座一家米其林二星寿司店,2021年在菜单上用红色字体标注“本店部分食材使用-60℃超低温冷冻鱼生”,并给出科学解释。
结果客单价不降反升,月营业额提高18%。
店老板总结:“把顾虑讲清楚,客人反而放心把钱包交给你。”
可见,明示不是“原罪”,而是“溢价通行证”。
六、把骂战变成制度红利,还要迈过三道坎
标准坎:农业农村部、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需联合出台《预制菜分类与标签通则》,把“预加工食材”“半成品菜”“成品料理包”一次说清。执法坎:地方市场监管局要把“预制菜明示”纳入日常飞行检查,违法一次黄牌、两次罚没、三次停业,让“不标”比“标”更贵。维权坎:借鉴“扫码溯源”经验,要求餐饮企业在小程序或收银小票上自动生成“预制菜”LOGO,消费者一键可投诉,平台实时对接12315。七、结语:让子弹飞一会儿,别让标准飞太久
罗永浩悬赏的10万元,大概率会砸出几张真空袋、料理包照片,但即便真的“实锤”,也只是西贝一家的危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全民围观能否复制“明厨亮灶”的成功路径——
从“一家餐厅直播后厨”到“所有餐厅必须亮牌”,最终让预制菜像转基因、卡路里一样,成为菜单上最普通的“身份标签”。
当消费者能清清楚楚点单,商家能堂堂正正赚钱,中国的5600亿预制菜才算真正炒出了一盘“透明菜”。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