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工薪阶层,根本不需要“智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6 19:06 1

摘要:尤其是在买车这件事儿上,我一直认为多一个配置就多一份成本,传统的燃油车时代,我们建议买车的标准,是按照自己需要的动力、需要的配置来消费。

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尤其是在买车这件事儿上,我一直认为多一个配置就多一份成本,传统的燃油车时代,我们建议买车的标准,是按照自己需要的动力、需要的配置来消费。

比如说,我不建议买动力太强的车,主要是市区根本用不到,也不建议买顶配车型,配置是冗余的,从买到卖可能都用不了几次,但这些都是成本。

电动化时代,同样是这样。

尤其是目前各家企业炒的火热的“全民智驾”,更是有强烈的疑问:

1、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所谓的“智驾”。

显然是不,所有的配置都应该建立在能用、好用,并且安全的基础上,但所谓的“智驾”,其实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好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突然需要接管,对距离判断失误等问题,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智驾”过程中依然存在撞车、事故的风险。

所以很多企业一边宣传自己的“智驾”很厉害,一边又说开车需要全神贯注。

这其实就是在打“智驾”的擦边球,又在为事故之后找一个甩锅的理由,尤其是工薪阶层买到的10万级电车,“智驾”体验感都不好。

好的“智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软硬件投入,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好用,而是说10万级产品的“智驾”,没有大量的投入,用起来真的累。

2、工薪阶层,其实本身也不需要智驾。

很多人错误的理解“智驾”对于用户的意义,如果天天上高速,如果天天换场景,那就不叫工薪阶层了,大多数工薪阶层都是AB固定两点出行。

且,每天的出行强度绝对在20公里以内,大多数都在乡镇、市区道路行驶。

国内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这些小城市电瓶车乱窜、路况条件复杂,工薪阶层能买得起的新能源车,应付这种复杂路况的“智驾”,基本上都要歇菜。

而且,所谓的“智驾”虽然不好用,但都是有成本的,比如说多的几个雷达、摄像头,成本至少几千元一套,如果不好用,既增加了购买成本,后期的维护成本还要增加。

这对工薪阶层反而是一种压力。

工薪阶层最需要的是什么?主要是经济、耐用、舒服,这三个核心指标不能丢,所谓的“智驾”都是包装出来的噱头。

似乎在面对消费者时,没有“智驾”的卖点就卖不动车。

更多的消费者其实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靠的品牌、稳定的服务、不错的价格、优秀的质量,这是在入侵10万级市场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智驾”在更多层面是一种附加分,有了更好,但如果没有,消费者也能接受。

回退一步来看乘用车市场最热门的几款车型,即便是Model Y这种高价位车型,也不是靠所谓的“智驾”走量的,更别说价格低的海鸥、元PLUS、宏光MINI EV,以及朗逸、轩逸、星瑞等车型。

别说“智驾”,连智能都做的不是特别好,但为什么消费者还是用行动支持?不就是因为这些车型在其它方面达到了消费者最需要的高度吗。

来源:少数派报告Repor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