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打击,动态围剿”:局晚期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理念下的全程管理实战案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6 19:02 1

摘要:鼻咽癌作为EB病毒(EBV)高度相关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因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子特征而异,尤其局晚期病例需依托多学科协作(MDT)实现精准干预。本期,医脉通特邀赣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康龙华教授分享一例EBER阳性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T3N3M0 IVA期,A

引言

鼻咽癌作为EB病毒(EBV)高度相关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因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子特征而异,尤其局晚期病例需依托多学科协作(MDT)实现精准干预。本期,医脉通特邀赣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康龙华教授分享一例EBER阳性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T3N3M0 IVA期,AJCC第八版)综合诊疗案例,并邀请赣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钟琼教授点评。本病例凸显了EBV相关性鼻咽癌“免疫-放化疗-靶向”三位一体治疗模式的优势,为局晚期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病例介绍

一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女性,46岁。

主诉:鼻塞半年,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以左侧为主,偶有流涕,涕中带血。偶感头痛,无鼻痛、听力下降、耳闷,不伴视力下降及视物重影,无头晕等不适症状。1月前发现左侧颈部包块,不伴压痛。患者发病后精神可,饮食、睡眠、大小便可,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二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

体温36.4℃,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5/92 mmHg。左上颈部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约7.0*3.0cm,质韧,边界不清,触之无压痛,表面无红肿、破溃。双耳廓无畸形,无牵拉痛;双侧外耳道无分泌物,鼓膜完整;双侧乳突区无压痛。外鼻无畸形;副鼻窦区无红肿压痛;鼻前庭无红肿;鼻中隔尚居中;双侧中下鼻甲充血肥大;中下鼻道见少许分泌物。鼻咽部后壁可见隆起,表面充血明显。咽部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腭弓无红肿。会厌抬举可;双侧声带无充血,运动尚可。双侧披裂无肿胀;梨状窝无积液、新生物。颅神经体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

EBV-DNA检查:<500拷贝/ml。

血常规检查:详见表1。

表1. 血常规检测报告

病理检查:

鼻咽肿物活检显示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CK5/6(+),CK7(-),EGFR(+),Ki67(约60%+),P63(+),P53(+,野生型),P40(+),LCA(-),HER-2(0)。

原位杂交:肿瘤细胞EBER(+)。

图1. 光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盆腔磁共振:宫颈黏膜不规则稍增厚,未见明显肿块影,建议妇科相关检查;宫颈纳氏囊肿;子宫底肌瘤(浆膜下型)。

鼻咽部核磁共振:鼻咽左侧壁软组织明显增厚,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上呈高信号,ADC上呈低信号,范围约30mmx21mm,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左侧翼内肌受累,左侧咽鼓管开口消失。两侧海绵窦结构清楚。两侧颌下及颈部可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较大者位于左侧颌下,大小约55mmx37mm,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右侧上颌窦见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考虑鼻咽癌并及两侧颌下、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斜坡受累;右侧上颌窦粘膜下囊肿。

颈部磁共振:双侧颈部、颌下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大者位于左侧颈血管旁,大小约37mm*31mm*52mm,增强扫描欠均匀明显强化,左侧颌下腺受压前移。甲状腺左叶见一等T1长T2信号结节,边界尚清,直径约5mm,增强扫描较均匀明显强化。左侧腮腺浅叶见一卵圆形等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8mm x 5mm,增强扫描较均匀明显强化。两侧梨状窝及口咽、喉咽形态、信号正常。双侧颈部、颌下多个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灶;双侧腮腺结节,考虑淋巴结可能,建议随诊;甲状腺左叶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

全身骨显像:鼻咽部见放射性增高区,考虑鼻咽癌累及周围组织,建议必要时复查。

图2.治疗前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动)

图3. 全身骨显像

三 疾病诊断

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T3N3M0,IVA期(AJCC分期 第八版)或III期(AJCC分期 第九版)

四 治疗经过

第一轮治疗

2023年11月28日及12月21日,行替雷利珠单抗+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同时予以护胃、止吐、抗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

2024年1月9日鼻咽部及颈部磁共振示,鼻咽癌化疗后改变,鼻咽左侧璧软组织病灶范围较前明显缩小(大小约12mm*11mm);两侧颌下、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较大者位于左侧颌下,大小约17mm*18mm;斜坡受累范围较前缩小;右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左侧腮腺结节,大小约8mm*5mm,同前相仿,考虑淋巴结可能,建议随诊。甲状腺左叶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疗效评价PR。

2024年1月11日,继续行替雷利珠单抗+GP方案1程。

图4. 2024年1月9日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动)

第二轮治疗

2024年2月1日,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VMAT)行体外放疗:原发灶区 计划靶区PTVnx 70.29GY/33f,2.13GY/f;阳性淋巴结区 PTVnd-L 68.31GY/33f,2.07GY/f,PTVnd-R 68.31GY/33f,2.07GY/f;高危区 PTV1 60.06GY/33f,1.82GY/f;低危区 PTV2 54.12GY/33f,1.64GY/f。

2024年2月5日及2月26日,行顺铂110mg q3w同步化疗共2程,期间予以尼妥珠单抗200mg qw靶向治疗共8程。

放疗期间患者出现咽痛,考虑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Ⅲ度),予以止痛、含漱、促进黏膜修复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好转;出现Ⅱ级骨髓抑制(白细胞Ⅱ度减少),予以升白细胞对症处理后好转。

2024年4月21日鼻咽部及颈部MRI示,鼻咽癌放化疗后改变,鼻咽部病灶消失,建议随诊;两侧颌下、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斜坡受累范围较前缩小,但左侧颌下有淋巴结病灶残留,大小约16mm*12mm。

图5. 2024年4月21日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动)

第三轮治疗

2024年4月22日起,行12程替雷利珠单抗(200mg,D1)联合卡培他滨(1.0g,po,bid,D1-14)维持治疗,q3w,末次治疗时间为2025月3月4日。

2025年1月14日鼻咽部及颈部磁共振示,鼻咽癌放化疗后改变,鼻咽部未见肿块征象,鼻咽后壁黏膜增厚程度较前无明显变化,建议随诊;两侧颌下、颈部多发增大淋巴结,较大者位于左侧颌下,短径约为9mm,较前无明显变化;斜坡信号范围较前无明显变化;甲状腺左叶结节较前无明显变化,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双侧中耳乳突炎;鼻窦炎。

检查结果提示疗效达完全缓解(CR),患者已痊愈。

图4. 2025年1月14日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动)

专家点评

鼻咽癌(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黏膜的上皮性肿瘤,该恶性肿瘤较肺癌等相对少见,但其发病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据统计全球超过70%新发NPC病例发生于东亚和东南亚,且多为EBV感染相关的非角化性[1,2]。手术、放疗以及化疗是NPC治疗的基石。由于NPC发病隐匿,70%-80%患者初诊时已为局部晚期,错失手术时机,以放疗基础的综合治疗是该患者群体行之有效的根治性方案[3,4]随着对NPC认知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该肿瘤组织中高表达PD-L1,并富含淋巴细胞,该结果提示NPC患者可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获益[4]。多项临床研究也证实,替雷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联合GP可较单纯化疗显著改善复发/转移性NPC(R/M NPC)患者生存获益[5,6]。基于PD-1抑制剂在R/M NPC中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其在局晚期NPC(LA NP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III期临床研究——BEACON研究探索了替雷利珠单抗+诱导化疗(IC)后同步放化疗(cCRT)并替雷利珠单抗辅助治疗LA NP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显示[7], 在意向治疗人群(ITT)中,替雷利珠单抗组(n=223)的完全缓解率(CRR)显著高于安慰剂组(n=227,30.5% vs 16.7%; P=0.0006),并且在疾病分期、性别和ECOG PS评分等关键亚组中均观察到一致的改善。此外,替雷利珠单抗组与安慰剂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3.3%和90.7%。该研究结果的发表拓展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NPC领域的应用窗口,并进一步推动了NPC综合诊疗的发展。

该患者确诊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疾病负荷较重,并伴有EGFR突变。基于MDT原则,临床医师整合了化疗、放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多种治疗手段,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诊疗参考了BEACON研究结果,通过3程替雷利珠单抗+诱导化疗缩小病灶,并采用VMAT技术,分层剂量设计(原发灶/高危/低危区),最大限度保护患者正常组织。此外,由于患者伴有EGFR突变,临床医师给予其尼妥珠单抗同步治疗,抑制EGFR通路,并针对放疗后残留病灶进行免疫+口服化疗方案,不仅巩固了治疗疗效,同时兼顾了患者用药便利性。

该病例展现了LA NPC“精准分期、分层治疗、动态调整”的全流程管理,为EBV相关性NPC综合治疗提供了优秀范例,尤其凸显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传统方案中的增效价值。期待免疫检查点抑制在NPC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为临床实践带来更多指引与参考。

专家简介

- 康华龙教授 -

-钟琼教授 -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IARC. Cancer Today[EB/OL]. [2025-1-23]. https://gco.iarc.fr/today/en/.

[2] Chen YP, Chan ATC, Le QT, Blanchard P, Sun Y, Ma J.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Lancet. 2019;394(10192):64-80.

[3] 罗丽华, 张思佳, 向东华,等. EBV及PD⁃L1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2, 14 (4): 463-469.

[4]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2版).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09):611-622.

[5] Adkins DR, Haddad RI. Clinical trial data of Anti-PD-1/PD-L1 therapy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review. Cancer Treat Rev. 2022;109:102428.

[6] Yang Y, Pan J, Wang H, et al. 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ncer: A multicenter phase 3 trial (RATIONALE-309). Cancer Cell. 2023;41(6):1061-1072.e4. doi:10.1016/j.ccell.2023.04.014

[7] Mai HQ, Liu SL, Chen QY, et al. Tislelizumab versus placebo combined with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adjuvant tislelizumab or placebo 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terim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2024ASCO abstract 6001.

撰写:Felicia

审校:Felicia

排版:Yia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