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父母如何避免女儿成为边缘型人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18:47 3

摘要:阿荷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抚养照顾,父亲比较严厉,对她要求很高,母亲性格急躁,她小时候经常打架,父母经常拿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长相、学习、品德各个方面都喜欢比较,一旦自己做得不好就会批评指责。

阿荷是一名高三年级的女生,体型偏瘦,她长相漂亮,打扮得体。

阿荷回避与我眼神接触,身体姿势紧张,说话声音非常小。

阿荷家住小城镇,独生女,父亲是公司职员,母亲是小学教师,父母关系尚可,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阿荷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抚养照顾,父亲比较严厉,对她要求很高,母亲性格急躁,她小时候经常打架,父母经常拿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长相、学习、品德各个方面都喜欢比较,一旦自己做得不好就会批评指责。

阿荷与父母关系一般,虽然心里很清楚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感觉到他们的爱里面有控制的成分,令自己感到不舒服。

阿荷出生后一直与父母生活,一家人住在父亲单位的家属楼,2 岁前由母亲和奶奶照顾,上学后奶奶搬回大伯家住。

阿荷童年时性格霸道,经常欺负其他小伙伴,与自己同岁的朋友是父亲单位同事的女儿,小时候是自己的欺负对象。

初中自我意识觉醒,阿荷意识到小学时的自己很坏、很可恶,感到羞耻。

她不主动社交,生活封闭,享受独处、喜欢幻想,当阿荷处在幻想中的世界时,感觉非常满足。

因此当自己在学校受到打击时,阿荷经常幻想自己有一位孪生姐姐,姐姐是理想中自己的样子。

阿荷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她的培养,阿荷自述母亲将她当作美丽的雕塑品,想要好好雕刻她。

父母都很重视阿荷的学业成绩,但父亲经常把自己和别人对比,贬损自己,每当自己被批评和指责时,阿荷感到很委屈、很愤怒,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公平,总是把自己跟成绩好的进行比较,但从来不关心自己平时在学校的情况。

初中被分到实验班,班级同学成绩很好,学习压力较大,期末测验成绩很糟糕,当时父亲说:“就你这个成绩,别人实验班都不想要你”。

阿荷害怕自己被踢出实验班,阿荷自述“如果被踢出实验班,我不知道我还能干吗,我做什么都没意义了”。

那时,阿荷开始出现自伤行为,大多是因为测验成绩不好,被父母批评,感到很绝望,只有划伤自己的手臂,才能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

高中开始住宿,父母每周开车来看她,那时学习压力更大,学期开始时阿荷都表现得很好,但到学期中就想玩、不想做作业,成绩就会慢慢下滑,到期末就变得很焦虑,如果没有考好,就会非常沮丧,完全放弃学业。

阿荷数学成绩不好,高三时每次考完数学都会哭上 2 个小时, 一边哭一边给父亲打电话,形容很绝望,经常跟父亲说“我不想学了,我想离开”,不停骂父亲。

阿荷认为自己是优异且独特的,多次表达“我觉得自己很好”,而周围的室友都是平凡、不起眼的,认为“我跟她们有点不一样”,在阿荷看来自己确信自己很优异是不够的,只有周围人也这样认为,才能完全说服自己。

因此她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观察对方的反应,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他人仰慕自己,青睐自己,关注自己,则说明自己是有魅力、有价值的,这时内心感受到很大的愉悦。

但如果他人表现得对自己漠不关心,则感觉很愤怒,会忍不住想要攻击对方,告诉对方“你其实很不起眼, 你有什么了不起”。

在阿荷心里“如果一个人足够优异、漂亮,别人怎么可能不温柔地对待她”,反之, 如果自己没有被温柔地对待,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但是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好,便会认为是对方的错。

阿荷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时时刻刻在被观察、被评价,担心表现得不好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很糟糕,一旦对方的行为反应没有满足她的自尊需要,她就会变得非常愤怒,自己形容“我就失控了,完全不可理喻”,那种愤怒感太强烈,她无法控制,只能见诸行动。

例如,有一次室友将自己晾晒在阳台上的袜子弄掉了,阿荷感觉到室友是因为很讨厌自己,才故意这样做,在宿舍群里骂室友,拉室友到阳台上对质,室友被吓得惊慌失措,连连道歉,在看到室友那么着急、窘迫的道歉时,她才安静下来。

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没有悔意,只是担心其他室友会怎么看自己。

阿荷在与他人互动时感受到被审视、被评价,因此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与人交朋友,对室友的态度仅仅在于双方要维持表面上和谐的氛围,但自我封闭的生活会让她感觉自己是透明的,没有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想要介入别人的生活。

阿荷日常会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喜欢在微博里面发表评论,当获得陌生人搭讪或点赞的时候感觉很满足,搭配衣服,只有打扮得漂亮才愿意出门,走在校园里面能感觉到男生的目光一直追随自己,那种被观察的感觉让自己不舒服,但是又很需要那种感觉。

阿荷将女生分为三类,天然优异,这类人通常被周围的人喜爱,是非常幸运的一类人,她希望自己是这类人。

室友那样的普通人,长相普通、能力普通,但是喜欢炫耀自己,她很讨厌这类人,当室友在宿舍看视频,一边炫耀式地自言自语时,她觉得很讨厌,不想听这些,表现出嫉妒。

毫不起眼,但不炫耀自己的人,在阿荷的关系中,朋友属于这一类,自述当朋友跟自己在一起时,不需要证明就知道自己比她好。

大多数女生属于普通类,自己属于优异类,因此当普通类女生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阿荷认为对方在嫉妒自己。

阿荷无法和男生建立关系,她的身边有两类男生,一种是自己很欣赏的,很酷的男生,例如高中时暗恋过的男生,但是当自己表达对男生的欣赏,男生却没有因此对自己另眼相看时,她觉得很生气,心想“你到底是有多优异,我这么仰慕你,你竟然无视我”,于是不断放大对方的缺点,进而很讨厌对方。

另一种是自己不喜欢的男生,但是当对方找自己搭讪时,感觉很开心,认为这充分说明自己是有吸引力的,这让她开心了一段时间,但之后对方想要将关系推进一步,表达出希望她关心的需要,她便用冷淡的态度拒绝,认为他们不配得到自己的关心,对方感到很受伤,则会主动放弃这段关系。

阿荷婴儿期主要由母亲和奶奶照顾,她自述母亲急躁,喜欢发脾气,母亲后来解释自己当时年轻,缺乏带孩子的技巧。

阿荷自述母亲对她缺乏耐心,“她经常打我,原因就是我烦到她了,我总是跟她说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她就特别不耐烦”,当她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母亲的不耐烦让她感觉到自己根本不重要,有被忽视的感觉。

阿荷的父母将她当作一个物品,而不是有思想的、自主的个体,对她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成绩好,一旦达不到这些要求,则会打击她的自尊心。

要求她听话,在他们掌控下,否则就以“除了我和你母亲,你离开这个家还有谁会给你吃饭,给你买衣服”来威胁她,阿荷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怀和尊重,相应的代价是她成为父母希望她成为的样子,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

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阿荷逐渐内化了父母的价值条件,不再信任自己的机体智慧,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了异化。

阿荷需要外界不断的称赞来避免她感受到自己的无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各种非适应的表现,而且她的自大感让她无法承认自己的困难是由自己导致的,而是将一切错误归咎于外部环境,认为是他人让自己痛苦,对他人产生愤怒。

阿荷: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里,我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什么逻辑,也是没有意义。

我:你好像有点紧张,你担心你说的话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阿荷:可是我没办法改变这一切,我没办法让事情变得好一点,让我自己满意。如果我对自己不满意的话,我想他人也不会对我满意。

我:这个他人也包括我,你担心我会对你不满意。

阿荷:但是我无法改变。

我:你希望以什么样子出现在我面前?

阿荷:我害怕会浪费别人的时间,陷入一种很没有意义的状态,我自己已经很不满意了。

我:好像来到这里一定要说些什么,这让你感觉很有压力,这种有压力的感觉就很有意义,因此无论你说些什么,都是有意义的,你不用担心,只需要说你想说的就行。

我:怎么会想到给自己的心情打个分?

阿荷:我也不知道。

我:所以你觉得我应该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阿荷:不清楚,可能每个人谈话的方式不一样吧。

我:你来做咨询的时候也挺紧张的,也担心表现得不好。

阿荷:对,我通常都希望博得对方的好感。

我:那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你觉得我对你的好感是多少?

阿荷:我不太愿意想这个,我知道你不会对我不满就可以了,我就不愿意继续去想。

阿荷对父母的关心、呵护感到理所当然甚至不屑一顾,好像父母应该是她忠诚的奴仆,应该满足她提出的一切要求。

阿荷在初中以前的表现像“熊孩子”,追求唯我独尊的感觉。

当阿荷跟我讲到与朋友的关系时,用了欺负这个词,阿荷说从来不愿这样想自己,但是今天竟然说出来了。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荷的病理性记忆,印象深刻的是父亲指责她说:“你的英语连她都考不过,你还能干吗?”,母亲有一次甚至说:“你看你们班谁母亲天天在打牌,我天天在家陪着你,你为什么考成这样?”

阿荷自述自己不是努力型,不喜欢做作业,喜欢玩、发呆,五年级时因为抄寒假作业被父母发现,父母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逼阿荷承认错误并承诺以后再也不抄作业了,这让阿荷感到很绝望。

我对阿荷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焦虑的情绪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荷与室友的关系得到改善,室友在宿舍“炫耀”时,以前会很愤怒,想打击她。

但现在阿荷的愤怒感不会那么强烈,而且会从更客观的角度评价室友。

阿荷没有出现情绪失控,也没有自伤行为,她自述一方面使生活更有乐趣,另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来源更了解,知道自己是因为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才生气,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以前认为母亲不愿意了解自己,只喜欢自己讲,不喜欢听阿荷说什么。

当阿荷给母亲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即寒假在家时感觉很孤单,大人们怕自己打扰表弟学习,不让表弟来她家玩,但自己跟表弟感情很好,在学校的时候就经常梦到寒假一起玩游戏。认为大人们只在乎表弟的前途,没有人在意自己的感受,感觉被忽视。

母亲对此事的解释,让阿荷觉得母亲其实知道她的状态不好,只是不知道如何与她沟通。

来源:记忆重组刘承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