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告父母:这5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别吓自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5:05 1

摘要:“医生,父亲查出脑萎缩,是不是快不行了?”门诊上常听到这种焦急的提问。但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脑萎缩并不总是等于病入膏肓。很多所谓“老年病”,其实更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不是必须立刻“对抗”的敌人。

“医生,父亲查出脑萎缩,是不是快不行了?”门诊上常听到这种焦急的提问。但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脑萎缩并不总是等于病入膏肓。很多所谓“老年病”,其实更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不是必须立刻“对抗”的敌人。

是不是查出什么都得治?是不是年纪大了就要一味吃药?不一定。有些病,看上去“吓人”,实则“温和”,过度治疗反而伤身。那什么该治,什么能缓?

有位68岁的退休工人,体检发现“脑萎缩”,家属紧张得不行,非要住院检查CT、核磁、甚至要求“输点营养脑子的药”。但他生活能自理、记忆力还行,平时就是有点忘事——这种情况,真需要大动干戈吗?

医生通过评估发现,他的认知功能并未明显下降,属于“年龄相关性脑变化”,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观察。

反而那几天住院输液,反复检查,让老人精神更加疲惫,甚至睡眠变差。家属这才明白:不是所有“病”都要“治”,尤其是这5类老年常见病。

脑萎缩是其中典型代表。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结构自然发生轻度变化,就像头发变白、皮肤松弛一样,是衰老过程的一部分。并非所有脑萎缩都会发展为老年痴呆症,关键是观察功能而非影像。

很多中老年人误以为“片子上有问题”就代表病得不轻,但医学上更关注“能不能过好日子”,而不是“检查单漂不漂亮”。

骨质疏松也常常引起误解。骨头密度变低是自然老化现象,尤其女性在绝经后更常见。但并不是所有骨质疏松都需要吃药。若没有骨折风险、没有明显疼痛,仅靠补钙和适度锻炼,常常就能稳定下来。

老李70岁,检查出骨密度偏低,女儿一听要“骨折”,马上买来各种进口钙片和高价维生素。

其实老李饮食正常、户外活动多、没摔倒史,这种情况根本不必“全副武装”,反而长期补钙过量可能引起高钙血症“不是缺啥就补啥”的年代早就过去了。补得多,不如补得巧。

前列腺增生是另一个让很多老人“闻之色变”的词。一听说“前列腺大了”,就以为是癌症前兆,赶紧做切除。大多数老年男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前列腺增大,这是激素变化导致的生理现象,不是肿瘤。

只要排尿顺畅,没有夜尿频繁、排尿困难等症状,观察即可。即使有轻度症状,通过药物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也可以缓解,不必急于手术。“多大是大、大就一定要治”的观念,是时候更新了。

老年斑,看似无害,却常被误认作皮肤病甚至是“皮肤癌前兆”。很多老人为了去除老年斑花大价钱买护肤品、做激光。老年斑是皮肤脂褐素沉积,是皮肤老化的表现,不痛不痒,对健康没有实质影响。

除非斑块出现异常变化如快速增大、出血、颜色不均,才需排查。否则完全可以不处理。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引发感染、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心电图异常是体检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麻烦”。比如所谓“非特异性ST-T改变”、“窦性心律不齐”等,很多人一听说“心电图不好”,马上联想到心梗、中风,要求做冠脉造影。

这些轻微变化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很多并不代表心脏病。只要没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定期复查即可。真正的“病”,是要看“人”的状态,而不是纸上的数字。

心律不齐这个词听起来可怕,但临床中很多是生理性变化,比如窦性心律不齐,尤其常见于老年女性。如果没有心悸、晕厥等表现,根本不需要吃抗心律药。

不能“查到一个指标异常就跟着跑”,得看全局,不能只盯着一处。

老年人常见的另一个误区,是“吃药越多越好”。门诊不乏70多岁的老人一天吃七八种药,有些甚至是重复功效。多重用药不仅增加肝肾负担,还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带来更大风险。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用药超过5种,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上升。合理“减药”远比“加药”重要。不是“药吃得勤,病就好得快”,而是“合适才能稳”。

“药不能停”和“药不能乱吃”一样重要。

很多体检报告上写着“轻度脂肪肝”,老人家一听就慌,开始节食、泡枸杞,甚至吃“排油药”。其实轻度脂肪肝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大部分属于代谢性改变,只要控制饮食、适度锻炼,多数不需药物治疗。

不是每个“肝有油”的人都会变成“肝硬化”。

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差,一旦营养摄入不足,反而可能出现肌少症,甚至加重病情。比起“控油”,更应关注“别饿着”。

肌少症正是近年来老年医学关注的焦点。很多老年人因误解而过度节食,导致肌肉流失,走路不稳、易跌倒。相比之下,适当摄入蛋白质、增加力量训练,更有助于延缓衰老。

“瘦了不等于健康”,尤其对老人来说,维持肌肉是关键。

怎么判断哪些病该治、哪些病可以缓?核心在于“功能”。医生看的是“这个人能不能自己吃饭、走路、思考”,而不是“这个报告红了几条”。

功能状态评估,比任何单一指标更重要。通过ADL(日常生活能力)判断老人的真实状态,才能决定是否干预。不是“有病就治”,而是“对人下药”,这正是老年医学的精髓所在。

“活得久”和“活得好”,不是一回事。

很多家属出于关心,对老人的每个指标都特别紧张,但忽略了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生活质量。长期吃药、反复检查、频繁住院,反而让老人失去了自主性,生活节奏被打乱。

慢病管理的核心,不是“治病”,而是“养人”。合理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情绪的稳定,往往比吃药更重要。医学不是万能的,尤其在老年阶段,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

不是“放弃治疗”,而是“选择合适的方式”。

何时该治?何时可缓?记住这三点:一是症状明显影响生活;二是功能明显减退;三是疾病有明确进展趋势。否则,过度干预,可能弊大于利。

真正的“好医生”,不是把药开得多,而是能帮你判断“什么时候不需要药”。真正的“好家属”,不是天天催着老人去检查,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陪伴、什么时候该放手。

健康老龄化不是不生病,而是与疾病和平共处,保持独立、自主、有尊严的生活。这才是现代医学对老年人的真正关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综合评估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7):721-72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2024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陈洁,王莉,郭峰,等.多重用药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25,23(3):367-370.

来源:医言良语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