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财富的真相与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
回答上午部分读者的问题,他们问我一件事,商家和客户之间如果有矛盾,优势应该在客户才对呀。
因为客户可以选择买或者不买,好比我不买你家面,我可以买别家面,我谁家面都不买,我也可以回家自己煮面。
不应该是这么个逻辑么?
大家听得懂这里面的隐喻吧?美国是客户,我们是商家。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通顺,实际上忽视了很多细节。
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起源。
其实我们找个案例,很容易说清楚中美之间的分歧根源,这个案例就是TT。
TT在美国有很多网红入驻,也有很多粉丝,从特朗普上一个周期,到拜登,到如今,为什么执意整它,不卖就得关?
其实答案简单,重点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有能力做什么。
我那天讲财富底层逻辑的第二个话题,告诉大家,所谓权力诞生的基础,财富产生的根本,就在于定义。
你TT能够影响这么多人,你完全有能力去潜移默化,去重塑权力结构,或者重定义财富。
当然,我们知道TT不会这么做,其实美国也知道。
但知道,不等于信任。
就是赵匡胤的那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我们都知道这个人不会伤害你,问题是,他躺你旁边,你就是睡不着。
这就是分歧的根本点。
为了解决这个根本点,TT从特朗普上一个周期到拜登时期,做了很多事情。
你比如搞电商,搞直播带货业务。
按说做社交媒体好好的,为啥要做这个?美国的物流又不发达,做带货业务也很难展开的。
答案很简单,就是许多年前马老师的那套逻辑,他说他背后有多少多少万的小店主,小店主们各自又有多少多少万的雇员,带动了多少多少物流的就业,等等。
TT这些年做的事情,就是想要在美国,也像昔日的马老师一样,说出这句话。
你看我后面有这么多的就业,你是不是再考虑下,容许我在你卧榻旁边多睡几天?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花了很多钱,去游说美国。
可我们都清楚,所有的这一切,你从长期的角度看,都只是暂时行为,或者说,是延缓行为。
因为长期看,美国真的是睡不着,夜夜失眠。
我用TT作为案例,给你讲明白了双方贸易矛盾的根源。
他觉得他依赖我们太重了,他没法安心。作为甲方,没法安心自己的大部分设备,服务,都来自于一家供应商。
那么无非两个视角。
站在美国的视角下,这就是个长痛还是短痛的问题。
长痛就是天天失眠,继续各方面依赖你,依赖你的商品,依赖你的服务。
短痛就是通胀。
自己煮面吃,说说看很轻松,实际上过程很艰难。
照你这么说,那我还可以自己种地,自给自足呢,可以么?
我们都不要分工了,都回到原始社会,采集狩猎,可以么?
这个过程中的短痛是非常剧烈的,你会发现美国的物价上升,工人要过下去,就会要求加薪。
反过来影响美国现存的企业利润,从而反映到股价上,影响资本市场。
特朗普的假设是理想状态:
贪婪的华尔街硅谷资本以后都不爱钱了,哪怕赔本赚吆喝,也要在美国重构制造业;做服务业多年,早已懒得进厂的老美,一个个都精神抖擞的穿起工装,誓要炼出自己的钢。
........
你当这是写小说呢?
天底下所有人的行为都基于人性的,唱高调什么都可以,当真有一头牛,老汉就跟记者说你不能牵走了。
那你说特朗普能不能坚持?
理论上能。
那你就忍受通胀嘛,你就坚持呗,大不了搞出一场人为的衰退,也许特朗普觉得洗洗盘更健康。
这是美国的视角,如果换过来,来看我们的视角。
我们来看一个数字,去年我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汇率换算过来之后,除以14亿的人头,合每人是1882。
什么意思呢?
只要每个人每年多花1882,我们完全可以对美国没有顺差,自己消化这部分产能。
1882除以365天,每天是5块2。
也就是说,只需要每个人每天增加5块2的消费。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就跟读者们算刺激消费这件事。
我说极端情况下,可以刺激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我们有潜力做到什么程度?
每人每天六块钱。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我们按人头发,每人每天发六块钱,一直发下去,你会发现,我们的债务/GDP的比例,也依然是低于美国的。
你不用怕追上他,他也在发。你的债务/GDP会增加,他也会增加。
你以为美股几十年的长牛靠什么?
不发钱能长牛么?
生产型的社会可以说我要赚外国人的钱。
消费型的社会,都是67%赚走了30%的钱,3%只能向未来举债,来补贴30%,从而维系结构。这一点,那天在财富底层逻辑里面,我分析过。
我算这笔账是告诉你,你之所以觉得我们需要美国这个大客户,是因为我们没有发这笔钱。
但是,我给你算这笔账,是告诉你,其实我们发得起这笔钱。
发得起而没有发,就像打牌的时候,你攒了个炸弹,你没有出,但所有懂牌面的人,都清楚,你有。
你有一副炸弹。
你想不想出,是一回事,你能不能出,是另一回事。
你不想出的原因有很多的,如果外贸这件事的拖累不严重,兴许你就不出,或者少出。
但是你到底能不能出,这一点很重要的。
投资视角和消费视角最大的区别就这点。
我去年就站在消费视角下跟读者说过很多次,我说你没必要指望这笔钱,因为咱们的读者都挺有钱的。
成天留言问的都是8位数起的房子,你是那每天缺一个小时停车费的人么?
但是站在投资的视角,算的不是这笔账。
你去看下主要发达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发这笔钱的。
所以他们的债务除以GDP的比值都比我们高,尤其是日本,超级高。
我们一直不发是有理由的,因为此前我们的外贸都是进取型的。
什么意思呢?
人在缺福利的情况下,才会很有精神,很有干劲,这样才能满足海外的订单,这叫生产型社会。
这时候如果福利抬升,干劲不足,对满足海外订单,会起到副作用。反而影响了你的贸易扩张。
但是,当订单变少了,社会就需要转型,转为消费型社会。
消费型社会怎么产生的?就是发福利发出来的。
当贸易高速扩张的周期结束,当你觉得阶层跃迁的概率非常低,但是自己的底线保障又足够高。
多数普通人都会很乐意花钱,反正不花也留不下来啥,反正这辈子也不可能咋样,这就叫消费型社会。
实际上,即使以当下的水平,每天发6块钱能拉动多少消费?
能拉动48块。这里面是个乘数关系。这个乘数关系去年底,今年初,刚刚发钱验证过,有近期数据支撑的。
相当于九倍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这还只是生产型社会下的乘数,就已经这么高了。
我就是告诉你,再来九个美国,我们自己都能消化得了。
无非是说急迫度,到没到这一步。
如果发几毛钱就能解决问题,也许就发几毛钱,犯不着发六块的。
因为说穿了,就像那天聊的财富底层逻辑,甭管你给30%发多少钱,最后都会被67%赚走。
就跟父母给小孩零花钱一样,你给多了,也只会被游戏厅老板赚走。
这就是为啥从来都给的这么有节制。
说难听点,就叫做不会让你舒服的,但也不可能让你没了消费欲望,从而影响局势。
3%在做的事情就是拿捏这个平衡。
外贸差多少,就会让内需补多少。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生产消费并存型社会。
就是说,既不属于原来的生产型,也不属于发达国家那种消费型。
我们一部分保持对某些国家的出口扩张,俗称还买我们货的,要尽量卖。
另一部分,要自己内需来消化不买我们货的。
这个跷跷板会一直存在,五年,十年。
而且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还有一张王炸,就是富人的消费。
就像刻意很多年不发钱一样,我们也是刻意很多年都不让富人花钱,以至于富人都把钱花在国外的商品上了。
其实能不能?同样是那句话,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
能,一直都能。
当不得不启动这部分消费时,你就会发现,好像市中心的地段也有了,不允许的低密也允许了,豪宅终于可以不和回迁房共享配套了。
看到了?这就是能。
投资人一定要预判什么是能只是不想,什么是根本不能。
那些能,而暂时不想的事情,一旦遇到了转折点,一旦遇到了想不想都得启动的时机,它就会落地了。
所以天气预报很神奇么?我时常提前给读者命中后来发生的事儿是靠预测么?
并不是。
说穿了,没啥神奇的,只要你看透了财富的底层逻辑,你会发现,世上压根儿就没啥新鲜事儿。
你今天能看到的,你明天能看到的,包括你儿孙能看到的,都无外乎那天第五个话题里讲的那三个要点四个案例。
跳不出这个范围的。
圣经说的没错,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世上没啥新鲜事儿,无非每代人都喝了孟婆汤,忘了前尘往事,又要重新悟一遍人生而已。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财富的真相与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
来源:碧树西风的记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