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黄南州同仁市始终将欠薪整治与群腐整治作为保障民生福祉、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突破口,严格对标国家及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举措、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制度保障、部门联动、科技赋能、人文关怀”四位一体欠薪治理体系,推动群腐整治走深走实。
近年来,黄南州同仁市始终将欠薪整治与群腐整治作为保障民生福祉、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突破口,严格对标国家及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举措、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制度保障、部门联动、科技赋能、人文关怀”四位一体欠薪治理体系,推动群腐整治走深走实。
健全制度防线,筑牢源头防控机制。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始终将根治欠薪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核心民生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党政“一把手”牵头抓总,人社、发改、公安、司法等13个责任部门为成员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部门处置向多部门协同转变,治理方式从事后清欠向事前预防转型。落实工程领域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将政府投资项目作为监管重点,实现“项目数量、投资来源、发放主体、用工人员、制度落实情况、阶段性问题”六清监管,从源头上防范政府项目欠薪风险。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重难点案件清单交办制、销号制、通报制“一单三制”,设立欠薪应急周转资金并优化使用管理办法,成功化解青海振兴农牧业建设有限公司拖欠15名农民工10.8万元工资案,有效遏制欠薪事件增量,实现“个案突破、类案治理”新模式。
强化协同联动,提升纠纷化解效能。强化行政执法监管。通过日常检查、季度排查和部门联动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建设项目和用人单位开展全方位拉网式排查。今年以来,累计检查50家用工单位,督促签订劳动合同5000余份。全年协调办理欠薪投诉案件40起,为416名农民工追回工资718万元。优化司法保障机制。市法院推行“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执结102件劳动报酬案,追回薪酬76.3万元,切实以法治力量让劳动者“安薪”更安心。激活基层治理力量。法律服务援助中心开通优先解答、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绿色通道,创新运用“背对背调解”协调策略,形成“专业力量+乡土智慧”协同模式。今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0余件,挽回群众经济损失45万元。
科技赋能监督,构建长效治理格局。运用数字化监管平台。依托青海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在建工程项目资金落实、施工许可、工资支付等信息实时共享和动态监控。今年以来,全市新建项目50个,收缴工资保证金1103万元,进一步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实施信用联合惩戒。严格执行欠薪“黑名单”制度,将重大恶意欠薪违法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招投标、资质升级等方面予以限制。今年以来,已将1家企业列入失信名单,形成“一处欠薪、处处受限”震慑效应。强化监督考核问责。以监督考核为抓手、以问责问效为保障,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责任制重点考核范畴,对工作推进滞后、责任悬空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闭环责任体系。
突出民族特色,优化维权服务模式。推行双语法律服务。结合民族区域特点,在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等环节提供藏汉双语服务。在周某某等39人欠薪案中,工作人员通过双语沟通破解语言沟通障碍,及时化解问题诉求,现场发放欠薪320万元,切实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创新特殊群体服务。建立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制度,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贴心服务。在郭某某因工伤残10级劳动仲裁案中,市劳动监察大队迅速行动,主动上门办理案件受理和委托手续,以铁腕执法责令相关单位赔付一次性补偿工伤赔偿款17.5万元,全力维护特殊群体切身利益。开展文化浸润式普法。结合“春风行动”“农民工维权日”等活动,通过发放藏汉双语手册、播放短视频、现场宣讲等方式,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切实打通政策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广大农牧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来源:黄南州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