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4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50岁,平时身体一直不错,饮食也算清淡。可最近几个月,她总觉得吃完饭肚子胀得慌,有时还打嗝、泛酸,晚上睡觉也不太踏实。
一开始,她以为是最近工作忙,吃饭太快惹的祸。可问题越来越频繁,牛奶不敢喝,豆制品一吃就胀,连平时爱吃的菠菜炒蛋都觉得“难以下咽”。
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却笑着说:“老胃病,忍一忍就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她饭后腹部剧烈不适,连站都站不住,才匆匆前往医院做了检查。
胃镜结果出来那一刻,李阿姨愣住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医生看了报告,语气严肃:“幸好你来得早,再拖下去,风险就大了。”
生活中,类似李阿姨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中老年人饭后腹胀、打嗝、嗳气,觉得不过是“消化不良”,其实这类表现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称为胃癌的“前奏曲”。根据《中华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在我国胃癌患者中,有超过60%的病例在早期都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
尤其是当胃黏膜出现肠上皮化生时,说明胃部细胞已开始异常转变,这一步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朝着胃癌方向进展。
从50岁开始,人的身体机能开始缓慢退化,胃的蠕动能力、消化液分泌都会下降。
更重要的是,长期饮食习惯不佳、精神压力大、应酬多、熬夜等因素,会悄悄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可能演变为萎缩性胃炎。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
家族中有胃癌患者;
长期胃胀、乏力、体重下降;
吸烟、饮酒、喜食腌制食物。
在李阿姨的胃镜检查中,还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这个细菌在中国的感染率高达50%以上,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
它能长期破坏胃黏膜,引发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胃癌。
好消息是,幽门螺杆菌是可以根除的。目前国内推荐的“三联”或“四联”治疗方案,成功率在80%以上。只要发现及时,治疗规范,大多数人都能摆脱它。
医生说,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如果早两年发现,根本不会发展到肠化这个阶段。以下5种表现,若反复出现,要尽早就医:
饭后胀气、嗳气、胃部隐痛;
突然对油腻食物变得不耐受;
食欲减退、体重莫名下降;
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
长期口臭或反酸打嗝。
这些并不是普通的“上火”或“吃坏了肚子”,而是胃黏膜正在发出求救信号。
李阿姨出院后,医生特地叮嘱她:胃病不是治愈一次就万事大吉的,要从生活方式上做出彻底改变。
1.定期检查,每年做一次胃镜,尤其是有风险因素的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2.合理饮食,少吃腌制、烧烤、熏制食物;多吃富含维C的新鲜果蔬。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最佳。
3.戒烟限酒,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
4.治疗幽门螺杆菌,尤其是家庭中有多人感染时,应全家同步治疗,避免交叉传染。
2024年,《中华消化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适量摄入维生素C,有助于抑制胃黏膜中致癌亚硝胺的形成。
这也再次印证了膳食均衡、蔬果丰富的重要性。
李阿姨现在每顿饭吃得慢、吃得少,餐后会轻揉腹部促进消化,也定了半年后的胃镜复查。
她说:“过去总觉得胃病就是小毛病,现在知道,早发现才是最重要的。”
提醒每一位50岁以上的朋友:胃不舒服不是小事,胃镜也不是洪水猛兽。重视身体的每一个信号,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分析报告(2023年版)
中华消化杂志. 维生素C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2024年第44卷第2期
来源:每日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