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
《资治通鉴》: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根据辩证法,一个方案要让自己越来越强、要让对手越来越弱。让自己的力量增强,让对手的力量减弱。
这样的方案,才是好方案。
所以,兵(战争)——也要使自己越来越强、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使对手越来越弱、对手的力量越来越小。
然后,我们以这个原则,去检查这两个人的论兵。
附民,也即团结民——团结力量就会大,
毛主席对我们共产党的许多干部谈:你们每天写日记不要写别的,就只写一句“团结百分之九十”就行了。
极大的团结,必然得到巨大的斗争力量。所以,荀况的努力方向,要优于临武君。
1、临武君是一时胜负之道。
2、荀况是力量增长之道,是万世胜负之道。
毛主席:这个军队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的情形,它也曾经过许多的改造工作,主要地是肃清了军队内部的封建主义,实行了官兵 一致和军民一致的原则。
这就是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的道理。——这是本,而临武君指出来的只是末。
临武君的后发先至、势利变诈——都是力量有所不足,所以,才借以弥补力量不足的一种种办法。——这是一时之权。
荀况的一民和附民——都是在增加力量上下功夫。
我们来看晋文公的例子,
韩非子: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这就是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的区别,行万世之利。而行赏,激励的是——行万世之利——可重复性。然后才是一时之权。
如果先一时之权——那就激励人使阴谋诡计、用诈伪取胜了。而自己因为靠诈伪取胜,而不专注于自身力量的提升——那么就会因为力量对比的劣势而屡屡处于敌众我寡的危机中了。
这正是东方六国专注于谋和诈伪,而不能专注于自己力量的提升,而只有秦国专注于自己力量的提升、当然也使用谋和诈伪,于是最终秦国独大、而六国终灭。
同样,秦国也因为不能附六国之民——因为不能附民,而很快灭亡了。
我们再看一个附民的例子,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显然,赵奢以赏赐分给军吏士大夫——这正是实行的是附民——使这些人能真正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并作为一个整体出力,以获得功劳和赏赐。
而赵括以赏赐归藏于家——没有附民,所以,虽有45万大军在手,但人心各异——最终发挥不出这么大的力量。——最终失败。
小结,
1、不要激励一时的东西,而要激励万世之利,要激励可重复的东西,不要激励不能重复的东西。
2、方案要以增强自己的力量、削弱对手的力量为原则,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越来越强,而对手会越来越弱。
3、要团结自己人,团结大多数人,而不要让自己处在小圈子里。——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化自己的力量。
来源:虎妞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