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叫朱可人,沈阳人,一听就是那种“大碴子味儿”里长大的飒姐。19岁留美,学国际研究,没走寻常路,毕业不找工作,直接杀进硅谷心脏——Redwood Shores。房租两万起步?不怕。目标明确:圈子,得往上走。
她叫朱可人,沈阳人,一听就是那种“大碴子味儿”里长大的飒姐。19岁留美,学国际研究,没走寻常路,毕业不找工作,直接杀进硅谷心脏——Redwood Shores。房租两万起步?不怕。目标明确:圈子,得往上走。
而她最终“拿下”的,是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科技圈的“狂人”,商界的“海盗船长”,81岁高龄,身家一度飙到3930亿美元,短暂登顶全球首富。两人年龄差47岁,比她爸还大一轮,可人家照样牵手生娃,一年抱俩,羡煞旁人。
网友炸了:“这不就是现实版邓文迪?”“图钱?明摆着啊!”“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这话没毛病。”
可问题是——她真只是“图钱”吗?还是说,我们太习惯用“下嫁”“上位”这种词,来矮化一个女人的野心与谋略?
先说埃里森,这人可不是普通富豪。他是那种“要么第一,要么不干”的狠角色。创业时穷得叮当响,给员工画饼比谁都溜;成功后买岛、买球队、开派对,嚣张到连乔布斯都嫌他太浮夸。
感情史更是五彩斑斓:五段婚姻,最长不过七年,离了娶,娶了离,对象从糟糠妻到模特,一个比一个年轻。
他的第四任,是浪漫小说家,第五任是模特尼基塔——和朱可人同岁。结果呢?婚没几年,又散了。外界笑他“老牛吃嫩草”,可他不在乎,照样活得张扬。
然后,朱可人出现了。
她没走“直接搭讪首富”的俗套,而是玩了一手高明的“曲线救国”:先融入圈子,再自然靠近。她不是在酒吧偶遇,也不是靠脸硬闯,而是用“校友身份”搭桥。
2024年,密歇根大学想抢一个17岁橄榄球天才,埃里森一挥手,捐了1000万美元。学校发感谢信,顺带提了一句:“感谢埃里森及其妻子朱可人。”
官宣?不,是“被官宣”。
这一招,妙啊。既没高调晒恩爱,又稳稳坐实了“正宫”地位。母校开心,埃里森面子足,她自己不费吹灰之力,身份升级。
舆论哗然,可人家根本不在乎——你要说她是心机,那也是顶级心机;你要说她是运气,可谁运气能精准落到全球首富怀里?
更狠的是,她迅速生下两个孩子。埃里森老来得子,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现在过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瞬间,质疑声小了。
为什么?因为在富豪圈,孩子不是负担,是纽带,是遗产的锚点。有娃在,哪怕将来离婚,她的地位也难被撼动。这不是算计,是现实逻辑。
可我们总爱把这样的女性标签化:“捞女”“心机婊”“婚姻投机者”。仿佛一个年轻女人嫁给年长富豪,就一定是“图钱”,而不能是“图爱”或“图人生跃迁”?
但反过来想想:埃里森是傻子吗?他是被全世界精英围着的科技巨头,阅人无数,连比尔·盖茨都称他“最危险的对手”。
他会看不透一个女人的动机?如果他真觉得朱可人只是冲钱来的,他会留她?会让她生孩子?会公开承认她?
不会。
所以真相可能是:她确实图钱,但他也图她带来的快乐、活力、陪伴,甚至是某种“重生感”。81岁的男人,财富自由到数字都失去意义,他缺的不是钱,是生活的新鲜感和情感的寄托。
而朱可人,恰好提供了这一切。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她懂得如何在一个顶级圈层中生存并胜出。她有野心,有策略,有执行力。从沈阳到密歇根,从留学生到首富夫人,她走的每一步,看似偶然,实则步步为营。
有人说她“靠婚姻改命”,可别忘了,能走进那个命局的人,本身就不是普通人。她有语言能力、文化适应力、社交情商,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才华。否则,埃里森身边美女如云,凭什么她能脱颖而出?
婚姻,从来不是单向的“征服”,而是双向的“交易”。有人换安稳,有人换资源,有人换情感,有人换社会地位。只要双方自愿,外人何必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画脚?
朱可人的故事之所以炸裂,是因为它戳中了大众对“贫富”“年龄”“婚姻动机”的敏感神经。我们愤怒的,不是她嫁给了首富,而是我们大多数人,连被“图”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与其酸她“心机深”,不如承认:她赢了,而且赢得漂亮。
她没偷没抢,没违法乱纪,靠的是眼光、胆识和执行力。她不是“下一个邓文迪”,她是“第一个朱可人”。
而这个世界,从不缺靠努力爬坡的人,但真正厉害的,是那些能看清规则、利用规则、最终改写自己命运的人。
朱可人,显然就是这种人。
最后说一句:男人靠征服世界赢得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改写人生——这不丢人,这是现实。你可以说她功利,但别忘了: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她玩得比谁都明白。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