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政工参考》2025-5总第403期刊登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案例《深情“勉腾勉”瑶乡“幸福源”》,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乳源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的创新探索与显著成效,为其他民族地区思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乳源经验”,树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优秀榜样。
今年,《政工参考》2025-5总第403期刊登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案例《深情“勉腾勉”瑶乡“幸福源”》,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乳源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的创新探索与显著成效,为其他民族地区思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乳源经验”,树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优秀榜样。
深情“勉腾勉”
瑶乡“幸福源”
01
基本情况
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集瑶汉畲族于一体,长期以来,瑶汉畲族同胞和谐共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风情独特浓郁。该县借瑶语“勉腾勉”(即人帮人)之意,推出“勉腾勉”志愿服务项目。“勉腾勉”,展示了乳源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更彰显了当地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乳城镇开展“勉腾勉”瑶汉互助志愿服务项目——助力“一村一品”云门柑。
“勉腾勉”项目自2019年实施以来,始终聚焦乳源瑶族自治县委中心工作,以“结对推进、专业提升”的方式,将“勉腾勉”推向田间地头,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家中,打出“思想共育、生产共富、文明共融”的“组合拳”。该项目共开展各类互动活动4000多场,受益群众10万多人,为群众办好做实事300件,化解了群众生产生活上许多困难。形成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为乳源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瑶汉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项目创新经验先后被《南方日报》、广东文明网、南方+客户端、《韶关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刊登报道,成为乳源思政工作的亮点品牌项目。
02
主要做法
(一)结对共建,构建思政工作新格局
在实施“勉腾勉”项目的过程中,该县采取“镇对镇、村对村、户对户”等“结对子”的形式,明确互助对象、深化互助内容。
一是镇村结对“强筋骨”。自“勉腾勉”实施后,瑶族乡镇东坪镇与汉族乡镇乳城镇确定“结对互助”关系,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镇一级的资源整合。而村一级是实施的具体场景,通过组织瑶族村和汉族村结对开展互帮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将“思想共育、生产共富、文明共融”的“勉腾勉”互助内容做优做实。截至2024年12月,全县共有瑶汉互助队伍106支。
乳城镇开展“勉腾勉”瑶汉互助志愿服务项目——“鸿富‘姜’至”互助活动。
二是单位结对“添活水”。借各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东风”,50个各级文明单位与乳源瑶族自治县1个文明实践中心、9个文明实践所、79个文明实践站结对,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的职能、资源优势,推动文明实践阵地拓面提质,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果叠加,为实施项目提供了助力。
三是群众结对“暖人心”。许多瑶汉同胞在结对互助的过程中,“互认同年”(相当于认亲戚、义结金兰),极大促进了瑶汉文化深度交融。据统计,项目开展以来培育瑶汉亲情户近600余对。
(二)宣讲创新,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米
“勉腾勉”项目下设“金喇叭”百姓宣讲队,以传好党声、听好民声、解好心声为主线,以“两个转变”为抓手,在全县乡村不断开展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等的宣讲宣传,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队伍重构。组建“1+N”宣讲矩阵(县级宣传讲团+N支特色分队),统筹县直部门宣讲能手,整合乡镇干部、懂瑶语和客家话的村干部,吸纳致富能手、田间秀才、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本土人才,共组建宣传队伍28支、185人。开展“名嘴”讲政策、“能人”讲技术、“草根”讲故事、“模范”讲事迹、“名家”讲文化,实现了以“百姓话、身边事”来宣讲“新理论、新政策”,以民间“小角色”来组成宣讲“大队伍”,构建出了基层理论宣讲大格局。
二是场景再造。将理论宣讲课堂搬到公园广场、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群众家中,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开展“百名宣讲员走百村进百户”活动,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向群众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百千万工程”等,推动党的理论“声入人心”。2023年以来,开展“金喇叭”基层宣讲活动100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3万多人次。如乳城镇云门村开办“大樟树讲堂”,以“微宣讲”带领群众热议“百千万工程”,凝聚起了干群奋战“百千万工程”的磅礴力量。
三是载体突破。不断延伸基层宣讲触角,构建“线上+线下”的多元宣讲格局。紧密结合村情民情,针对不同受众,采用瑶语、客家话或普通话进行宣讲及录制宣讲内容,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小喇叭,在全县1000多个瑶汉村庄进行轮播播放“三语讲播”,确保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
(三)经济共富,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勉腾勉”实施过程中,针对在经济生产领域,广泛开展农技培训、电商助农等活动,通过广聚民力、广集民智、广谋良策,实现了“生产互助、技艺互传、销售互帮”,激发农村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生产互助,盘活镇村劳动力。依托瑶族村寨和汉族乡村农业产业资源,以“生产互助+技术共享”为纽带,将零散的劳动力整合盘活起来,有效缓解了农忙时节镇村劳动力紧张的情况,让村民的主力转化成产业发展的动力。在特色产业链上形成“技术传帮带”的生动局面。如汉族创业青年熊桂林把所掌握的赤松茸栽培技术传给瑶族农民赵财新,每年增收3万多元。以“生态共建+文明共育”为抓手,组织“瑶汉互助”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常态化开展卫生清洁、植绿护绿等行动,描绘民族团结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同心圆,通过“农忙互助+资源互补”机制,让劳动力“双向流动”。如东坪镇方武村种姜的汉族村民在播种、收摘等人力紧缺的节点时间,请瑶族同胞前来帮忙;而在瑶族同胞农忙时节,汉族村民也会自发前来帮忙插秧苗、采春茶,形成了“生产互助、携手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是技艺互传,瑶汉携手谋发展。充分发挥瑶汉同胞在生产技艺上的差异化优势,搭建“技艺互传”平台,邀请汉族的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为瑶族同胞传授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经验;邀请瑶族同胞为汉族同胞讲授瑶医瑶药知识、瑶族刺绣技巧,以技艺互传,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依托“瑶汉互助”志愿服务队,邀请专家教授讲授科学、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农技志愿者、种植能手下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讲授经验、解决疑问,免费提供种子秧苗,以此拓宽瑶汉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助推乡村振兴。如汉族茶艺师林善明把炒茶、制茶技艺传给东坪新村瑶族茶民,提升“瑶山茶”品质,每年增收20多万元。
勉腾勉瑶汉互助志愿服务项目之农产品种植技能分享活动。
三是销售互帮,拓宽销售新渠道。准确把握互联网直播销售热潮,邀请电商讲师开展直播技能培训,培育本土优秀农村电商带货主播;发挥青年志愿者新技术、新眼界的优势,打造电商直播助农平台,帮助群众推广销售农副产品,有效拓宽了当地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由产到销的全链条帮扶,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一个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变成了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四)文化共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勉腾勉”项目通过推进积分兑换、推广邻里互助、推动文艺共建,不断丰富瑶汉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提升了群众素养,让文明之风吹遍瑶乡大地。
一是积分兑换,促进基层治理。推进“勉腾勉”志愿服务项目过程中,将文明实践积分兑换制度与“勉腾勉”志愿服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把“勉腾勉”志愿服务内容纳入文明实践积分兑换评分规则中。群众参与“十乱整治”“三清三拆”、垃圾分类等互助文明实践活动就可获得积分,所获得的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如云门村村民化身“暖心使者”,结合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独留家中的孩童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可累积服务积分,凭积分兑换“暖心饭堂”的用餐次数。这种“以服务换服务”的模式既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老人们、孩子们能吃上热乎饭,志愿者也能获得实在回馈,实现了互助服务的良性循环。同时,文明实践积分也作为评选“身边好人”“好邻居”“好婆媳”等模范的指标,激发群众参与“勉腾勉”志愿服务的热情,在群众间掀起了一股“人人互帮互助、共建美丽乡村”的热潮,实现了以群众互助促进基层治理。
二是邻里互助,促进树立瑶乡新风。各村结合实际成立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集邻里之力,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矛盾调解、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依托“瑶乡桑榆暖”“暖心饭堂”“孝德东岸”等志愿项目,开展“一老一少”送温暖关爱活动。如云门村暖心饭堂为80岁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桂头镇累计筹集发放善款物资近200万元,描绘“百善孝为先”的和美画卷……截至2024年12月,已有9000多名老人受益,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幸福元素。依托由各村居民组成的瑶汉互助志愿服务分队,在各村大力倡导“红白喜事”新办、简办,组织发动村民在文明实践站、百姓舞台等文明实践阵地举办集体婚礼,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
三是非遗传承,促进瑶汉文化交流。将“勉腾勉”作为促进瑶汉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定期组织开展文艺互动教学活动,汉族同胞教瑶族同胞唱客家山歌,瑶族同胞教汉族同胞跳瑶族舞蹈,让瑶汉文艺志愿者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艺表演水平。此外,该项目还积极开展瑶汉节日同庆,在“消怨火”糍粑节、“圣祖祭”等客家节日时,汉族村会邀请结对瑶族村前来参加;而在“二月朝”“十月朝”等瑶族节日时,瑶族村也会要求汉族同胞前来共庆佳节,促进瑶汉民族文化交流,增进两族人民的感情。在实践推进和拓展中,建立起了国家级非遗瑶绣传承基地、非遗文创孵化基地和实验基地等。同时培育了文艺骨干350多人,创作了一批作品,推动了瑶族文化,尤其是瑶绣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03
工作成效
(一)凝聚了思想共识,干群跟党走的决心更大。潜移默化的“思想互提”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乳源生态建设等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政策送到了村里、传到了脑里、递到了心里,凝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共识,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的劲头,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追求美好生活。如东坪镇东田村瑶族青年赵财兴激情说:“‘勉腾勉’意义大,我们瑶寨大山里都能听党的声音,受到党的温暖,我们永远跟党走!”
(二)缩小了城乡差距,干群改变乡村面貌干劲更足。以城乡互助、结对共建为主要方式的“生产互助”“文化互传”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联系,推动了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的共享与下沉,助力了镇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如一六镇樟树村瑶族同胞邓才全站在村口笑着说:“原来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清新美丽;过去凹凸不平的村道,现在铺的宽敞平坦;村民告别贫苦,生活越来越甜美……”
游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瑶绣班”。
(三)和谐了民族关系,干群瑶汉一家感情更深。“勉腾勉”体现瑶汉群众“有难同化、有困同援、有愁同排、有急同助、有忧同解”等,构建了和谐的瑶汉里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乳源先后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至今,乳源瑶乡未发生民族矛盾冲突的事情,“瑶汉一家亲”团结奋进成为主旋律。
04
工作启示
(一)接地气才会聚人气。“勉腾勉”是根植于当地百姓的文化传统,在生产低下的年代,当地群众秉持着“勉腾勉”的精神,分甘共苦、守望相助,携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勉腾勉”志愿服务项目正是对这一瑶乡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以挖掘瑶乡“勉腾勉”的互助精神为重点,结合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汉共居的实际情况,以一个个融入乡音、宣传思想、推广技术、倡导文明的活动为具体抓手,使广大瑶乡群众更加易于接受、更加勤于参与、更加乐于奉献。20多万瑶汉群众不断为“勉腾勉”这一历史悠久的瑶乡词汇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二)树品牌才能提品质。该项目源于必背镇桂坑村的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互助会,但是一直存在队伍缺乏组织、内容较为单一、互助质量不高、活动缺乏指导等问题。为此,乳源对各镇村互助性质的志愿服务队伍进行梳理整合,凝聚群众合力,将之打造为品牌项目,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发挥作用,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链接资源,极大提高的“勉腾勉”的活动质效。如通过“勉腾勉”的实施,东坪镇雕子塘村旧貌换新颜,原来破旧的村庄如今成为旅游热土,从2023年至今,共接待游客25万人。
(三)为群众才有“活源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推进“勉腾勉”活动中,不断做实“资源共用、技艺互传、文化共享”的工作内容,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激发了瑶汉群众的巨大力量,引导瑶汉群众树立了“事业共同奋斗、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共同分享”的互助新理念。如近三年来,在“勉腾勉”活动中,共解决瑶汉群众生活难题200多个。2023年冬,帮助东坪镇下寨村、乳城镇大东村等村庄3000多人饮水的困难。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