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武路线”分裂中国,其危害超过汪精卫投敌,它必然失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1:00 4

摘要:1938年,那个初夏的上海闷得人喘不过气。高宗武悄悄背起行囊,坐上去东京的船,没有留下一丝波澜。外人要是看见,大抵会摇头:战火正烧得疯,怎么还有人往日本送上门“谈和平”?其实,这事背后猫腻可多了,不单是个人冒险,而是关系着江浙一带绅商财阀的死活。他们的生意眼见

1938年,那个初夏的上海闷得人喘不过气。高宗武悄悄背起行囊,坐上去东京的船,没有留下一丝波澜。外人要是看见,大抵会摇头:战火正烧得疯,怎么还有人往日本送上门“谈和平”?其实,这事背后猫腻可多了,不单是个人冒险,而是关系着江浙一带绅商财阀的死活。他们的生意眼见着全毁了,家当在枪炮里化烟,满打满算就盼个“休兵”喘口气。用后来的学者话来说,那一年,大后方的军头成了主心骨,上海滩的银行家、买办、船王,一个个都成了边角料。这世道,风向说变就变。

七七事变一出,局势彻底变了样。其实,高宗武也不是头脑一热就到日本。他纤细敏感,却不是鲁莽。他的老师吴震修——江浙帮里的主事人,两人前阵子在香港撞见日本朝野来人递话,气氛诡诩。那时候,还有日本大员找过浙江实业大亨沈青云,希望他能替蒋介石“传个和谈口信”,可蒋要么拖、要么拒,一点余地不给。本是同气连枝,说翻脸就翻脸。

按理说,高宗武这么一折腾,不怕惹恼蒋介石?蒋和汪精卫的账,到底是怎么算清呢?

其实,蒋介石心里早就有杆秤。高宗武还在海上漂着呢,重臣唐生智就向蒋报信,说这趟是有“私心”,不是为了大局;汪精卫此时表面冷静,暗地里也留看风向。他对亲信咬牙切齿:“宁叫蒋再吃点亏,也不能背后接招,靠日本人成事。”可道理仿佛谁都懂,真走到权力和命运的关口,人心就乱套了。

高宗武在东京,表面风光,内里忐忑。最会挑气氛的“佐藤三郎”还亲自出面张罗聚会,外面新闻都说是“大正和谈新局”。实际上人家根本不打算让和平落地,日本首脑几次会议,嘴上说要“换个挡”,实则就是撕开抗日联盟的缝。他还记得,有次日本外务省的桥本诚一请他去家里吃便饭,饭后不经意念出一首和歌,满席稍纵即逝的暖意,掩不住漠然。日本人要的,只是一张动乱里的牌而已。

不过,也不是人人都对此没有耐心。有日本大员暗地里和广西大黄罗径直透过旧部“碰碰运气”,去香港摆桌谈判。广西的人一听要蒋“退休”,提笔就胡乱一圈:“开不得这头。”几次三番全砸锅。

后来,高宗武从东京回来,头有点蒙。脑子里都是这一路见的人、谈的话,嗅到一丝子不对。他把谈判的情况洋洋洒洒写好,交给了在重庆的老熟人王士珍。信上那句话写得直:“万一有用,这点差错还望挽救。”看上去求个自保,可那时的重庆,比南京还热,官场气氛一紧绷就能割破皮。

这些报告,先转交到汪精卫案头。别看汪平时气定神闲,真正看到日本内阁对“扶汪倒蒋”寄厚望,他吓了一跳,赶紧送去蒋那里。陶希圣后来一口咬定“汪基本不想自作主张,一点都不敢瞒着老蒋”。信得过信不过,心知肚明。

再说蒋介石,过了两天火气上头,桌上一摔:“谁给高宗武的胆子,干这么大的事?以后别跟我扯上关系!”明着断绝交往,暗地里还是由周佛海补贴高宗武点活动经费。官场水深,最怕半明半暗。

杭州的雨天最适合感伤。高宗武从日本回到上海,却是连影子都不见了。有人私下说,他多半是躲出去看病了,果不其然,医院病房里他正在咳血。日本方面着急得很,专门安排“阿重”松本再奔香港续谈。高宗武这时才发现身体是自己的,命却不掌握,和日本人谈判的“主角”换成了梅思平。

梅思平算是半路出家的“和平运动骨干”,之前做过江宁的县长,因贴心办差得蒋、汪两个老大都放心。这人一上台,转来转去,来回穿梭香港、上海,把自己搅得头晕。日本人有点耐烦,今井武夫甚至觉得高宗武心不在焉,轻易点头同意,让人猜不透到底是不是“搅局子”。台湾老兵常说,这种“软谈判”,用的是柔水推舟,没实底。

接下来的“重光堂”会谈也算轰轰烈烈。屋子还没来得及补全弹洞,日本人命人一夜铺好桌椅,表面上是谈和平,骨子里另有算盘。文件好几摞,看着密密麻麻要点,其实就是让中国承认“满洲国”、扛赔偿、日本撤军只字未提,还妄想让汪精卫拉一票地方军头另立山头。这几条,谁真信了谁挨刀。

偏偏重光堂协议刚敲完没几日,日本高层又打自己的脸。内阁背地里修订决策,撤兵口头上允诺,背地里一个子都没打算给。就像当年谈判“善后大借款”时西方银行说贷款,最后只给一口汤,太会“钓”人了。

那几天,高宗武看着香港港口里那艘叫“宇治号”的炮舰入港,礼炮轰得全城作响,大概以为自己掀起了风头。殊不知日方已经暗度陈仓,把“合作”变成了切割和分裂。时机再好,但无端少了撤兵承诺,心里渐渐明白——自己这番折腾,原来只是别人手里的筹码。

汪精卫还不死心。劝龙云、张发奎、刘文辉这些地方大员倒戈。他们先是犹豫,后来一看日军一边放炮一边烧杀抢掠,心直口快骂“汪言行丧伦,背叛民族”。张发奎日记里还特意加了一句,“当抗日该齐心,否则死无葬身地”。大家伙清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刀架在脖子上,只有不倒下才能活得长久。

其实最难的是龙云。云南那地方,曾几何时朝中国蒋介石点头哈腰,背后小算盘打得啪啪响。结果蒋介石洞若观火,干脆派了云南的老前辈李根源过去,一句“通电必死”,把龙云吓回原位。后来又有唐生智悄悄现身,把以往汪精卫在人缘上的冷漠讲给他听。龙云自己也清楚:“帮日本人搞政权,根本没好下场。”那个年代大家都精。

紧接着高宗武又被劝着去东京,本意想让日本手底下再加压力,以“打促和”。可日本刚吞下海南岛,还忙着内部消化,哪里有心思真按汪精卫的想法行事。高宗武心思多了起来,故友黄群(一个北洋旧部,自诩有点见识)在日租界里和他唠温州方言,悄悄劝他:“别再做这缺德事了!”后来黄群还专程飞到重庆,对蒋介石直言不讳转信——这种忠告,在高宗武心头就像一根鱼刺,总咽不下去。

二度访日,日方接待仍殷勤,表面笑点到位,平时连水倒都姿态恭敬。可高宗武这时反倒疏离,回想起在南京时候那些惯用技俩,全是虚情假意。甭管你下多大心思,日本军国主义一旦作起妖来,谁都挡不住。

越到后来,局势越险。重庆方面针对汪精卫刺杀行动失手,反成了后者的借口。汪一边抱怨蒋介石“一刀未到心头”,一边加紧抱日本人大腿,似乎真把利害、恩怨过往抛到脑后。

日本人呢,看得很明白。影佐再次赴河内,把汪接往上海,准备扶上伪政权的宝座,把高宗武一类斥为“不识时务”。有人说分裂比投敌还阴毒——如果高宗武的设想真变成现实,这个国家只怕伤得更深。

高宗武后来终于清醒,但已无回头路。他发电报请汪精卫远离日人,甚至建议到欧洲避避风头。汪精卫哪肯听?日本人也开始怀疑高宗武,觉得他两头通气是“特务”。再加上像杜月笙这些旧上海豪门都劝他:“兄弟,别回上海蹚这趟浑水。”可高宗武自己说得明白:“有人正走在路上,不能丢下。”没等他说完,他的命运已注定拐弯。

后面怎么样?到底是岁月推人,还是人心自己找罪?这故事其实还没讲完,不管历史怎样弯弯绕,人在其中,总难全身而退。有些名字慢慢褪色,有些命数早就注定。高宗武是怎样的人——一时让人同情,一时又让人气得牙疼。老百姓只求活路,可纵横捭阖间,多少人一夜间成了灰尘。

等故事说到结尾,是不是能想明白,究竟是什么把人送上无法回头的路?说到底,命运和选择,有时候只隔一顿家常饭的距离。

来源:上进的葡萄X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