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新加坡新任总统尚达曼亮相,他是一位印度裔的新加坡人,其祖父是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虽然不是印度人,但泰米尔人却是印度本土上一支很重要的原生民族,所以毫无疑问,尚达曼是一位印度裔,他黝黑的皮肤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更证明了这一点。
2023年,新加坡新任总统尚达曼亮相,他是一位印度裔的新加坡人,其祖父是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虽然不是印度人,但泰米尔人却是印度本土上一支很重要的原生民族,所以毫无疑问,尚达曼是一位印度裔,他黝黑的皮肤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更证明了这一点。
可我们心中对新加坡的印象一直是这样的:亚洲四小龙,华人为主的国家,李光耀的经济改革。
从来没想到的是,新加坡会有个印度裔总统,虽然总统在新加坡没有实权,但作为国家元首,新加坡总统代表了国家形象,由尚达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印度裔在华润占主要人口比例的新加坡非常吃得开。
那只有一个尚达曼证明不了印度裔在欧美比华裔发展得好,而且新加坡不是一个欧美国家,然而事实上是这样吗?
大家要知道,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有着强烈的欧美基因,即便是华人,其汉语水平也不高,这种去中文化的国家导向,无疑说明了新加坡身在东南亚,心在欧美的国情,故而尚达曼能在这里混得好。
这都与尚达曼英国伦敦留学,美国哈佛进修由很大关系,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华人如此多都欧美化了,印度裔人少还能脱颖而出,就更不用说那些英国、美国本土上的印度裔了。
事实上,很多名人的例子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印度裔比华裔在欧美世界爬得要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历史背景:殖民遗产与文化适应
印度裔在欧美的成功,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印度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印度人在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中接受了西方制度、语言和行为方式,这使得他们在进入欧美社会之前,早就适应了欧美国家的游戏法则。
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就是印度裔,原因是他在英国成为了掌握实权的首相,他不仅接受了英国全套精英教育体系的培养,还能如数家珍地运用西方政治术语与选民沟通,获得支持,得以最终登上权力巅峰。
英国殖民者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性的剥削,也留下了现代化的基础,英国引入的西式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现代知识分子给印度,这些人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也成为了日后移民海外的主力军。
印度裔在美国英国等地的成功,得益于殖民时期的英语教育和英国式治理经验,英国的治理策略对印度的种姓制度造成了强化,使得印度上层人士认为,接受英国教育就是新世纪的种姓文化变体,因而海外的印度裔很容易成为欧美精英,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人中的高等人。
反观华裔,我们并未成为完全的殖民地,也没有英语传统,移民进入欧美社会,更多的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
历史上华人劳工阶层进入美国,社会地位低下,因此低调发展,专注于商业和技术领域,很少参与政治和选举等关乎权力的活动。
文化特质:表达能力与社交模式
除了历史,现实中的欧美社会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田园风光一般美好,欧美社会强调竞争,尤其是通过个体表达和社交能力进行竞争,而印度裔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看过印度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印度人说英语虽然有浓浓的咖喱味,但是他们口若悬河的状态倒是很有输出量。
因此,印度裔的语言表达、辩论能力以及主动社交有着语言优势,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自由、言论权利的高度契合,如果一个印度裔敢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我,很容易被看作是欧美文化驯服的产物,这反倒让欧美人产生镜像自信。
在政治、商界、科技和文化领域,印度裔的口才支持着他们一路向前。
比如在硅谷,谷歌的CEO桑达尔·皮查伊和微软的CEO萨提亚·纳德拉均是印度裔,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技术能力,同时还擅长管理和沟通,在董事会的眼里,是一种完全可以信任的仆人形象,谁会不愿意用忠诚且精明能干的下属呢?
相比之下,华裔的成长环境其实让他们清高和优秀,由于更加注重务实与内敛,华人往往“做比说更重要”,这种文化特点造就了大量勤奋、聪明、专业的华裔人才,可是会做的比不过会说的,在西方社会中就容易被人摘桃子。
从《论语》上看,华裔的传统价值观强调“慎言”与“和而不同”,遇到问题时闷声解决,不公开表达立场与对手辩论,这种行为模式在西方社会被误解为“缺乏领导力”以及“不够自信”,华裔在主流社会的晋升机会就这样在嘴上被限制了。
硅谷是职场人的角斗场,这里面有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犹太人、印度裔以及华人,他们从各个高校来此就职或创业,犹太人善于控制成本和算账,华人擅长计算与巧思。
而印度裔往往在华人不太自信的发言中半路杀出,滔滔不绝,手势满天飞,以强大的自信获得项目主管和参与人员的认可和信任,他们这种蜜汁自信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一定能解决大家的争执,这就是时间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大不了错了还能改正。
反观华人科学家则韧性十足,即便得到结果,也会被视为过于优秀和不合群,而因此更加深了别人对华裔的刻板印象,那就是保守和蛮干。
群体合作:抱团与孤立
印度裔在欧美社会中善于抱团发展,通过在职场、学术圈子和社交场合构建人脉,大力出奇迹。
比如美国前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就是有印度裔背景的职业政客,她的成功离不开印度裔群体的支持,他们捐款、游说,推动哈里斯从最底层进入了内阁。
哈里斯的母亲只是一名医生,没有什么政治资源,但哈里斯受到母亲的影响,十分喜欢参与社会问题,因此在职业选择上向法律专业迈进。
她用出色的口才,敏锐的判断力以及自己特殊的印度裔身份,找到了民权问题这一“政治增长点”,为自己的党派拉票,故而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成功争取到印度裔的广泛支持。
同时,哈里斯巧妙地利用自己身份的多元性,拉近世界性选民的精神认可,印度裔本就有很强的信仰归属感,她的演讲只要说到他们心里去,就很容易获得政治选票和资金支持。
华裔往往“独善其身”,不沾亲带故、不主动寻求抱团合作,遗世独立而自命清高,这使得华裔在专业领域虽然有卓越成就,也难以形成有力的群体话语权。
文化宣传:学习好莱坞的宝莱坞
印度裔在影视、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较强的存在感,例如,宝莱坞的影响力已经扩展至全球,印度裔导演、演员也甚至大批量地出现在好莱坞,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的电影,不仅让印度文化获得全球认可,同时为印度裔在文化产业中争取到一席之地。
印度裔的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能歌善舞与琴棋书画俘获了欧美人的心,印度裔艺术家在争取自己的文化地位,让欧美人士能获得安全感,他们善于利用西方对“异域风情”的兴趣,结合自身艺术特长,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输出。
欧美观众对东方文化有一种“神秘感”的印象,印度裔艺术家将印度的瑜伽、冥想、古典舞蹈、宝莱坞电影音乐与电子音乐、街舞、爵士、嘻哈结合,成为欧美市场的成功者。
宝莱坞流行的印度音乐、舞蹈和电影工业使得许多印度裔艺术家活跃于欧美主流娱乐圈,如音乐制作人Jay Sean、作曲家A.R. Rahman(《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配乐)、导演M. Night Shyamalan等,他们用跨界合作和创新,打造了独具一格的印度特色。
印度政府长期注重文化输出,对自己的宝莱坞、瑜伽、宗教哲学等文化产业大力支持,与中国相比,印度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低姿态,因此更容易迎合西方市场的口味。
印度裔艺术家进入欧美圈子是成功的标志,而中国艺术家与西方则常常是水土不服。
相比之下,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有京剧、武术、书法等传统艺术,但在却全球市场的传播力上没有影响力,中国侧重科技、基建、制造业等“硬实力”输出,使得华裔也有种不甘于搞不三不四文艺的心理。
这使得欧美人不能平等地看待华人艺术,因此心理上处处设防,使得中国艺术家难以施展拳脚。
华裔在欧美文化领域中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屈指可数,例如李安导演在电影界取得巨大成功,李小龙、成龙的功夫形象深入人心,但整体而言,华裔的文化作品更容易被边缘化,还被刻板印象所框定。
欧美影视作品中的华裔形象,基本上是“功夫高手”或“聪明的书呆子”,但其实华人中的优秀艺术与之前提到的历史原因、文化特质和群体合作问题类似,不是我们没有艺术,惹事欧美人接受不了他们理解不了的艺术,因此将这些人排斥在主流圈子之外。
当然,说到底,无论是在政界、商界、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印度裔成为了欧美文化势颓之后的有效补充,因为它们不会威胁欧美文化的统治根基,反而是吸引欧美内部矛盾的火力,完成其文化的转型。
这种以仆人身份积极地融入欧美的奴性文化,让“三哥”文化成为死心塌地的仆人形象,而华人文化更像是遗世独立的表率和羽化登仙的道人,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民本与平等思想戳穿了欧美文化享乐主义的假面,让其很容易走入消亡甚至社会主义革命。
由此说来,欧美核心圈子中华人较少、印度裔较多,还是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提防心理在作祟,华裔如果安于现状也无安全是可以的,没必要强力加入,但如果想要一步登天,就非要从中国文化的根上改起不可。
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如果这个更有前途的文化出现,倒戈而向也是常有的事情。
参考文献:
尚达曼当选新加坡总统,新华网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