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三人早夭,三人善终,八人结局凄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4:15 1

摘要: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一手开创“贞观之治”,使大唐逐渐步入巅峰。然而,通过弑兄杀弟上位的李世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大多不得善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世民十四个皇子的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一手开创“贞观之治”,使大唐逐渐步入巅峰。然而,通过弑兄杀弟上位的李世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大多不得善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世民十四个皇子的结局。

1.废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死于流放地。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次年便被唐高祖李渊封为恒山王。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李承乾于同年十月被册立为太子。李承乾聪明仁爱,李世民对其也是寄予厚望,在太子的培养和管理上不遗余力。

然而,由于李承乾患有足疾,再加上管教过严,以及魏王李泰有夺储之心,导致李承乾感受到巨大威胁,性格日益狂悖骄躁。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在谋刺魏王李泰失败后,于次年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图谋不轨,失败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承乾卒于黔州(另说死于贞观十七年),被以国公礼安葬。

2.楚王李宽:不幸早逝。李宽生卒年不详。隋朝末年,李渊起兵时,其第五子李智云被隋朝官吏逮捕,押送长安后被刑部尚书阴世师所杀,年仅十四岁。由于李智云早逝,李渊遂于武德三年(620年)将李宽过继给了李智云为嗣,并追封李智云为凉州总管、司徒。后来,李宽也不幸早逝,李世民即位之后,追封李宽为楚王。

3.吴王李恪:因长孙无忌诬陷被赐死。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生母为隋炀帝之女杨氏。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受封长沙郡王,后又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次年又改封蜀王,后于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吴王。

李恪因为英武果敢,深受李世民的宠爱。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不久又因李治性格仁弱,担心其难以守住国家,为此再生易储之心,一度想要改立吴王李恪,后经长孙无忌劝说才放弃,但这也导致长孙无忌对李恪十分忌恨。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恪作为高宗的兄长,最初倒也受到任用,但随着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案”的爆发,长孙无忌借机将李恪牵连其中,最终导致其被赐死。后直到神龙年间才被平冤昭雪,恢复吴王爵位。

4.魏王李泰:因争储被降封,病逝于高宗初年。李泰生于武德三年(620年),是李世民的嫡次子,初封宜都王,后晋封卫王,又改封越王,于贞观十年(636年)徙封魏王。

李泰聪敏绝伦、才华横溢,因而极受李世民的宠爱,以致“宠冠诸王”,李世民对其的赏赐甚至一度超过了太子李承乾。正是由于荣宠过盛,导致李泰对皇储之位产生了想法。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为了保全诸子,改立李治为太子,李泰则因争储被降封为顺阳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又将李泰晋封为濮王。两年后,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泰颇受优待,后于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薨逝。

5.齐王李祐:因谋反被赐死。李祐出生年份失考,生母为阴氏,其外祖父便是杀害李世民五弟李智云的隋朝刑部尚书阴世师。李祐初封宜阳郡王,李世民即位后晋封楚王,后改封齐王,贞观十年(636年)徙封齐王。

李祐的舅舅阴弘智以太宗多子为由,劝说其招募壮士以自卫,李祐于是让阴弘智的内兄燕弘信替自己招募死士。因李祐喜好游猎,又多结交奸邪之人,李世民于是任命权万纪为齐王长史,让其对李祐严加管教,结果李祐与权万纪两人矛盾激化。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祐谋杀权万纪事败后,李世民命两人返京说明,李祐先是派人射杀权万纪,然后起兵反叛,李世民诏命兵部尚书李勣发兵讨伐,李祐兵败被抓,同党四十余人被杀。同年四月,李祐因“谋反罪”被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

6.蜀王李愔:受吴王李恪牵连被流放,后死于流放地。李愔是吴王李恪的胞弟,贞观五年(631年)受封梁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蜀王。李愔曾因游猎无度和殴打官员而屡遭弹劾,李世民曾对此多次予以训斥,但他却是屡教不改。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吴王李恪因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被赐死,李愔作为李恪胞弟,也遭到牵连,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显庆五年(659年),随着长孙无忌倒台,李愔被改封为涪陵王,但却无法回到长安,后于乾封二年(667年)死于巴州。

7.蒋王李恽:遭受诬告惶惧自杀。李恽生年同样失考,贞观五年(631年)受封郯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蒋王。李恽以贪财暴敛闻名,在离任梁州都督时,曾因动用四百辆车装运财物遭到弹劾,唐高宗更是曾讽刺其与滕王李元婴“自取财物,不需赏赐”。

唐高宗上元初年(674年),李恽转任箕州刺史,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唐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深知唐高宗对宗室猜忌极深,而自己又多有劣迹,于是在惶恐之中自杀而死。唐高宗查明实情后,将张君彻斩杀,并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

8.越王李贞:反武失败后服毒自尽。李贞生于贞观元年(627年),先封汉王,贞观十年(633年)改封原王,旋即又改封越王。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李贞出任太子太傅。次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唐睿宗李旦,李贞转任豫州刺史。武则天的大权在握,立即引起了李唐宗室的警觉,越王李贞、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江都王李绪、范阳王李蔼等谋划共同反抗武则天。

垂拱四年(688年),李贞的儿子琅琊王李冲派人招募士卒,同时告知韩、霍、鲁、越、纪诸王,要他们各自起兵向神都进发,结果其他诸王皆因准备不充分而犹豫不决,只有越王李贞真的发兵了。不久,李贞因兵败而服毒自尽,其子李规等亦自尽而死。

9.唐高宗李治:因病去世。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年),是李世民的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获封晋王。李治“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长孙皇后去世时,年仅九岁的李治十分悲痛,李世民被其悲哀思念之情所打动,由此对其愈加宠爱,从而使他在李世民晚年的储君之争中胜出,被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位,在位期间“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缔造“永徽之治”,对外则攻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 版图达到巅峰,同时打压宗室、门阀,加强皇权。在位后期因病经常头晕目眩,以致难以理政,进而有所怠政,导致武则天开始插手朝政。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李治因病驾崩,终年五十六岁。

10.纪王李慎:反武事败死于流放途中。李慎也生于贞观二年(628年),初封申王,后于贞观十年(636年)徙封纪王。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执掌朝政大权,为安抚李唐宗室,武则天加封李慎为太子太保,文明元年(684年)又加授太子太师。

后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改立唐睿宗李旦,此举引发李唐宗室警觉,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并派人通知纪王李慎,虽然李慎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应邀起兵,但在李贞失败之后,还是遭到牵连,于永昌元年(689年)七月被流放岭表(另说巴州),途中死于蒲州,五个儿子一同遇害,家属被流放岭南。

11.江王李嚣:不幸早逝。李嚣生年失考,贞观五年(631年)年获封江王,次年便不幸去世,谥号殇。因其无子,死后江国被废。

12.代王李简:不幸早逝。李简生年同样失考,贞观五年(631年)获封代王,后不幸于同年薨逝,因其无子,封国被废。

13.赵王李福:善终去世。李福生年存在争议,有贞观七年(633年)、八年(634年)、十年(636年)多种说法。贞观十三年(639年),李福获封赵王,出继隐太子李建成,或许正是因为这层原因,使他免于受到迫害。

李世民在位时,李福出任秦州都督,唐高宗即位后,李福被加封右卫大将军,宿卫宫城安全,后被外放为州都督,先后治理鄜州、青州、隰州、梁州,后于咸亨元年(670年)于梁州薨逝。

14.曹王李明:被武则天逼杀。李明生年同样失考,其母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之妻,“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明受封曹王,唐高宗即位后,李明于显庆四年(659年)被过继给巢剌王李元吉为后。

调露二年(680年),太子李贤以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同年十月,李明也被指控与太子李贤通谋,并因此被降封为零陵郡王,流放黔州。永淳元年(682年),黔州都督谢祐在武后的授意下,逼迫李明自杀,死后被就地埋葬。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