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人乐史编纂《太平寰宇记》(成书时间公元976年至983年)引《郡国志》云:“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据此,唐幽州城周长32里,约合今23里(唐时每里约合今0.72里),是一座南北略长、东西略窄的长方形城。
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至907年为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废幽州改涿郡。隋炀帝三征高丽时,涿郡皆为前进基地。
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将涿郡改称幽州城,自此一般不再专称蓟。
宋人乐史编纂《太平寰宇记》(成书时间公元976年至983年)引《郡国志》云:“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据此,唐幽州城周长32里,约合今23里(唐时每里约合今0.72里),是一座南北略长、东西略窄的长方形城。
根据已发现的市区多处唐人墓志铭文和相关研究,唐幽州城的东城垣在今烂缦胡同与法源寺之间的南北一线,西城垣在白云观西土城台至小红庙村之南北一线,南城垣在今姚家井以北的里人街东西一线,北城垣在白云观土城台至头发胡同一线。
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城记》中写道:“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其书不晚于唐代,所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
公元645年,唐太宗征高句丽归,为悼念阵亡将士建悯忠寺。
公元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爆发,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即幽州)起兵。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史思明在此建立“大燕”政权。
隋唐时期,蓟城成为大运河的北端终点。
唐后五代十国,属于战乱频繁时期。公元911年至913年,刘守光割据称大燕皇帝,定都幽州城。
辽金时期
宋朝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这一时期,北方相继有辽、金政权存在。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幽州升格为南京析津府,改称为“燕京”。北京史上第一次正式称为“燕京”。
辽南京城基本上沿用了唐幽州城。北城墙在白云观北侧一带;南城墙在白纸坊东、西街一带;东城墙在烂漫胡同与法源寺之间;西城墙在会城门公园至莲花河东岸间一线。
公元 1122 年,金朝军队攻陷辽南京,不久辽亡。
公元1151年金开始重新建设燕京。
公元1153年4月21日,金海陵王颁布《迁都诏》,将都城从上京迁至燕京,并改称“中都”,开启了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金中都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北城墙位置基本未变,在今白云观以北东、西一线;东城墙在今虎坊桥偏西处南、北一线;南城墙在今金中都水关遗址与丰台区万泉寺残留城墙连线;西城墙在丰台区凤凰嘴村所残留的城墙及其以北高楼村残城墙一线。
1990年,实施西厢工程时,在广安门外滨河公园迎春亭南侧,发现金中都皇宫主殿大安殿基址遗存。
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陷并占领金中都。
元明清时期
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东北郊建设新城。公元1272年,大都基本建成,元廷迁都于此。
元大都以水定城,把积水潭、万宁宫放在新城的中心位置。外城城墙周长28600米,东、西城墙各长约7800米,南、北城墙各长约6500米,北至土城遗址位置,南至长安街南侧,东西至今二环路一带。
元大都建成后,称原金中都为南城。
公元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万宁桥始建。
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通惠河开凿工程动工,次年秋竣工。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水道形成,漕船可从通州一直行至积水潭,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也标志积水潭成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端码头”。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大都改称北平。公元1403年,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公元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将北城垣南缩五里至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将南城垣向南拓展二里至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一线。嘉靖年间,增筑南部外城,全城遂成“凸”字形格局。
公元1438年(正统三年)5月,在城东南通惠河上建大通桥闸,通惠河终端码头从积水潭移至大通桥一带,积水潭作为“河之端”的功能终结。
公元1644年至1911年,清朝入主北京,沿用明代城址,未作大的改动。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蓟城的城郭、宫殿曾因战火等屡遭破坏。据《北京历代城坊·宫殿·苑囿》书中所述,公元 314 年羯族首领石勒攻陷蓟城,杀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焚烧城邑,害万余人”。城中宫殿,付之一炬。公元 385 年,后秦幽州刺史王永频为后燕将军平规所败,临逃跑前,“遣昌黎太守宋敞焚烧和龙(今辽宁朝阳)、蓟城宫室”,蓟城再次遭到破坏。辽金更替之际,辽人临撤离前亦“大毁诸州及燕山(即蓟城,宋称燕山府)城壁楼橹”。但是,由于蓟城地理位置重要,每在战火焚毁之后,又能得到重建和发展。
梳理这条时间线,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夏商时期起,蓟城的历史一直是连续的,主要时间节点都有文献记载或考古佐证;有些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合理推理来弥补,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间断点。如:蓟亡年限虽无明确记载,但按照燕以蓟为都的事实反推,蓟亡但城在,蓟城依然连续,否则燕无法以蓟为都。蓟城时盛时衰,城池经常易手,城墙多次被毁,城址屡有变动,但主体位置一直没有离开过今广安门内外这一区域。
1995年,在广外滨河公园内建立“蓟城纪念柱”,上面镌刻有侯仁之先生论定的“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2003年,在广外滨河公园内大安殿遗址东侧,建起了《北京建都纪念阙》,镌刻有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积水潭(什刹海)、万宁桥(澄清上闸遗址)等重要地段。
2024年至2025年初,西城区社科联与北京联合大学开展了《“城之源、都之始、河之端”研究》。
文字:吴元增(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区社科联名誉主席)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