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科技战的火线一夜生变。2025年9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撤销了对“对华鹰派”Landon Heid出任商务部负责出口管理助理部长的提名。仅仅150字都显得多余,因为事件爆发的瞬间,全球科技链的敏感神经已被直接触动。美国国会、商务部核心人事调整,直接影响着全
中美科技战的火线一夜生变。2025年9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撤销了对“对华鹰派”Landon Heid出任商务部负责出口管理助理部长的提名。仅仅150字都显得多余,因为事件爆发的瞬间,全球科技链的敏感神经已被直接触动。美国国会、商务部核心人事调整,直接影响着全球科技格局全球半导体指数一夜蒸发逾千亿美元市值。风暴只用一瞬间,余波却远未平息。
9月10日美东时间深夜,白宫官网悄然更新人事提名撤回名单。Landon Heid,这位在业内以“鹰派”著称的技术政策专家,其名字赫然在列。消息公布后,美国政坛与产业界应声而动。CNBC、路透社等主流媒体几乎同步发文,分析此举对中美科技博弈的深远影响。
Heid的背景并不神秘。他曾深度参与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多项涉华政策,直接推动了多起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法案。从2023年起,他就被认为是对华强硬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期间,他多次参与出口管制、半导体禁令等关键政策的制定。2024年2月,特朗普正式提名Heid出任商务部出口管理助理部长,掌控美国对外技术出口的“阀门”。
今年4月,Heid出席参议院听证会时,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蒂姆·斯科特公开评价他“拥有确保美国技术领先中国的能力和视角”。外界普遍预期,一旦Heid上任,中美科技战将进一步升级,AI、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出口限制将更加严苛。然而,9月的这次突然撤回,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美国鹰派群体的情绪瞬间失控。曾任国务院技术安全顾问的Chris McQuire在社交媒体X平台表示“极度担忧”,认为此举极有可能意味着美国政府正对华政策出现软化迹象。在“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任职的Ryan Fedasiuk直接评价:“极其令人失望。”美国对华强硬派内部的哀叹,成为全球媒体的共同话题。
蒂姆·斯科特
撤回提名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人事决定,更是中美科技政策博弈的新信号。回顾过去三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多次升级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出口管制。根据2025年9月美商务部最新数据,自202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半导体、AI、先进制造相关出口限制措施已多达80余项,涉及企业逾300家。全球科技链因此多次经历剧烈震荡。
Landon Heid在美中科技战中的角色极为特殊。他的政策主张向来以“极限施压”著称。例如,2024年5月的跨国AI出口管制方案,Heid主张将中国所有AI芯片进口企业纳入“黑名单”,甚至鼓励限制相关算法的流通。多份智库报告显示,他的政策思路被视为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高压线”。
特朗普政府此时突然撤回Heid的提名,令市场与政策圈充满遐想。美国多家智库分析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当前美国制造业正面临供应链回流难题,过度收紧出口限制,反而影响本土企业创新活力。一项最新的美商会调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半导体行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指数升至历史新高。部分生产商警告,极端出口管制已导致研发投入减少10%以上。
与此同时,中方的反应同样迅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9月12日例行记者会上再次重申,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滥用出口管制等行为。林剑强调,“美方此类做法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并表示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科技发展利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面对美国政策波动,中国高科技企业正加速自主创新、提升“去美化”水平。
白宫撤回对Heid的提名,令外界迅速捕捉到“政策软化”的信号。有分析直言,特朗普或许正试图为中美下一阶段高层会谈释放善意。2025年8月中旬,中美贸易代表曾在新加坡进行闭门磋商,双方就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问题交换意见。多家国际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美方暗示愿意就部分出口限制进行技术性调整,以缓和两国贸易紧张局势。
值得关注的是,撤回提名的时点极为微妙。8月末,美国商务部刚刚对部分中国AI企业的出口许可作出局部放宽。9月初,英特尔、英伟达等美资科技巨头高管密集访华,参与多场行业闭门会议。多项权威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中美高科技产业链双向投资额同比增长7.5%,创下近三年新高。
美国商务部部长
华尔街投资机构普遍认为,特朗普此举或为美国科技企业争取喘息空间。毕竟,过于强硬的出口政策已影响到美国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高通、AMD等公司公开表示,2025年二季度中国市场营收占比依然超过30%,美国企业完全“脱钩”几乎不可能。美方政策的松动,反而有利于缓解本国企业的现实困境。
但美国鹰派并未就此罢休。9月11日深夜,参议院一批对华强硬派议员集体联署,要求白宫解释撤回Heid提名的真实原因,并呼吁继续加强对华科技出口限制。公开信中直指,任何“软化”都将损害美国国家利益。舆论场围绕“对华软了没有”持续发酵,成为近期美政坛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Heid的离场,显然不会让中美科技博弈骤然降温。过去三年,中美之间围绕芯片、AI、量子计算、超级计算等高科技领域的摩擦持续升级,彼此间的对抗已成为常态。2025年9月,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经历新一轮整合。权威机构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25年前九个月,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量同比下降8%,主要源于美中出口管制政策影响。
中国企业则在逆境中选择自我突破。华为、比亚迪、中芯国际等龙头公司加快核心技术替代步伐,2025年前三季度自主芯片市场份额提升至48%。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AI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22%,在全球排名首位。产业链的本土化、供应链的韧性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策略。
美国国内的反思也在加剧。多家智库呼吁,科技战若继续升级,可能导致全球创新生态碎片化。2025年7月,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报告警告,过度限制中美科技交流,将显著拖慢全球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报告指出,AI、半导体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降低产业成本、加速技术迭代,长期“脱钩”对所有国家都是损失。
中美科技战已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较量,更深刻影响着全球创新、贸易和地缘格局。Heid的提名变动,只是大棋局中的一个注脚。未来中美如何在博弈与合作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将决定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走向。
参考资料:特朗普撤销对华鹰派涉中国关键岗位提名,有人哀号:要对华软了吗
2025-09-12 09:17·观察者网
来源:钦点历史